黄芪栽培技术
2009-08-05崔丽娟
崔丽娟
黄芪别名绵黄芪、元芪、北芪,根可入药,是著名的滋补中药材。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退肿,托疮生肌等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可预防感冒,治疗慢性气管炎、乙型肝炎等症,尤其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有较好的疗效,可使阳转阴及其他指标得到改善,是一种极好的护肝良药。现已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特别是对肿瘤患者的气虚症状有明显改善。黄芪的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渗水性强、排水良好的向阳坡(坡度5°~10°)土壤孔隙度大于30%的山地砂壤土(生荒地),也可选择一些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渗水力强的砂壤土或冲积土的多年熟地,忌涝洼和土壤粘重地,以防鸡爪芪和锈斑病的发生。在秋末冬初,对选择好的地块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整地。
二、种子处理。将饱满无虫蛀的种子与粗沙等体积混合,用碾子碾至划破种皮而不损伤种仁为止;也可用70%~80%的硫酸浸泡种子3分钟,迅速置流水下冲洗半小时,洗去种子表面残余硫酸,待种子稍干后,再将处理过的种子用50%多菌灵粉剂拌均匀,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第三种方法是将种子放在开水里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调到40℃浸泡2小时,捞出种子,再用5号ABT生根粉3~5μg/g溶液浸泡2~4小时,再装入而袋内催芽闷种12小时,待种子外皮破裂时播种。
三、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地温稳定在5~8℃时进行,播后10~15天可出苗。采用穴播,按25×25穴距挖穴,每穴下种3~10粒,覆土1.5cm后踩实,每公顷下种量22.5~30kg。因黄芪幼苗细弱,略有蔽荫易成活,可与油菜、亚麻、谷子等一起播种,这些伴生植物生长快,可以为黄芪提供蔽荫且根系发育较慢,待黄芪出全苗后,结合第一次除草将伴生植物拔去。
四、田间管理。在苗高6~10cm,五出复叶出现进行疏苗,苗高15cm时定苗,每穴留1~2株。苗出齐后即第一次松土除草,此时苗小根浅,应以浅除为主,切勿过深,一般生长季节除草3~4次。定苗后追肥,每公顷施硫酸铵75~150kg,过磷酸钙75kg,以加速生长提高产量,提高结实率和种子饱满度。幼苗期和返青期需水较多,有条件的地区可于播种后或返青前进行灌水。雨季应及时排水,以防烂根。
五、打顶。为控制黄芪植株生长的高度,减少地上部分养分的消耗,加大根部养分存量,于7月底前打顶可以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