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构建文化项目库
2009-08-04臧立才
臧立才
建设文化项目库,集中进行扶持和经营,西藏期待走出文化资源
丰富、文化产业落后的尴尬局面。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一直以来西藏坐拥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将无形的资源转化为有形的财源?西藏启动了文化产业项目库,集中优秀文化项目集中发展、灵活经营。
作为先期试点,9月25日,西藏首批文化产业项目申报结束,2010年,西藏各地各部分可随时申报项目。
走出深闺,文化创效益
实际上,西藏民族文化资源并未全然屈居深闺,对于大型文化项目的经营运作早有范例。最为典型的就是“堆谐”《飞弦踏春》的走红。
2007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90名日喀则地区拉孜县的农牧民集体起舞,气势磅礴的“堆谐”舞《飞弦踏春》征服了全国观众。“堆谐”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在日喀则地区广为流行。据说,在日喀则68万人口中,有约30万人会跳“堆谐”。
《飞弦踏春》从日喀则民间走向全国,一个“生意人”的推动功不可没。在对口扶贫拉孜县的过程中,自称为“生意人”人的日喀則地区烟草专卖局局长普布文胜动足了脑筋,他要利用拉孜县的现有资源放大扶贫资金的效用。经过对比分析,普布文胜锁定了既有民众基础、兼具拉孜特色“堆谐”舞成为目标。2005年,专卖局拿出近50万元资金,选拔了90名农牧民排练《飞弦踏春》。
排练完成,接下来就是推向市场。2006年9月,《飞弦踏春》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汇演,获得成功,并于当年登上西藏电视台“春节、藏历新年联欢晚会”。第二年,《飞弦踏春》选送央视春晚,导演一眼看中。
如今,《飞弦踏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演出项目,它的红火为日喀则打上了“中国踢踏舞之乡”的文化商标,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游人到日喀则,除了看珠峰,游扎什伦布寺,还要跳一段“堆谐”舞。游人增多,旅游纪念品也开始上价,以前在拉孜卖260-280元一把的扎念琴,现在卖到500元左右了。
项目甄选,市场是核心
然而,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的努力还是不够。对此,西藏政府部门甄选优秀的文化项目,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对文化资源进行集中经营。文化项目库构建采取项目申报制度,申报标准主要围绕市场前景展开。
此次项目申报排除公益性文化项目,申报项目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申报前要充分调查论证项目的市场前景、市场目标,探索市场化经营的有效运作形式。此外,申报的项目必须特色鲜明突出。要以市场化、全球化的视野,综合分析文化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源等相关要素,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资源,开发特色项目。再者,项目申报实施主体可靠。项目申报及实施主体原则上是在西藏自治区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事文化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现阶段,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有创意的自然人均可申报项目,待项目实施过程中再予规范。
除了制定申报标准,西藏政府部门圈定了重点申报范围,同样注重经营潜力。
特色文化开发项目成为首选,此外还要重视文化艺术服务项目,包括有利于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文化演艺项目,依托西藏文化资源开发的综合文化旅游项目。此外,作为便于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项目,譬如广播影视制作项目、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项目、动漫和网络服务项目也被纳入重点申报范围。
文化资源来自民间,文化项目库的重点申报内容自然要囊括民间致富项目。首先是重点选择乡镇特色文化资源配对项目。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文化禀赋量身设计文化产业项目,在国内外寻求资源配对,实行“1+1”“1+X”整合,并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与培养,产生出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其次是重点申报文化扶贫项目。通过文化劳务输出、休闲娱乐、生产加工、产品包销等文化项目开发,努力实现劳动力动态就业和劳务价值转入支付。
文化经营,集中而灵活
对于“库”中的项目,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扶持方式开放而务实。在融资经营,西藏采取了灵活的机制创新。对于经评审后纳入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项目库,列入自治区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与不同体制和机制的合作者对接,进行许可经营、托管经营、授权经营、合作经营。
在项目评审方面,依靠专业的力量。西藏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对评选出的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推荐列入自治区和地市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对评选出的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在宣传推广方面,西藏适时组织召开文化项目对外合作新闻发布会,积极参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各种洽谈会,面向国内外高调宣传和推介西藏文化合作项目,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同时与区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共同举办“西藏特色产品博览会”等系列文化经贸活动,为项目对接搭建平台。
目前,文化项目库的建设刚刚起步。随着文化产业项目库的经营和完善,西藏文化将会走出那一抹羞怯的高原红,更开放地迎接市场的挑战和财富的涤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