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达、雅”观照下的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两译文比较

2009-08-04雷国红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8期
关键词:博爱罗素原文

雷国红

摘 要:“信、达、雅”是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通过对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的两中译文《人生三愿》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分析与评鉴,探究了不同译者在此理论观照下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及效果。

关键词:信达雅;对比研究;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

1 引言

“信、达、雅”在我国翻译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从我国译界的实际情况看,在短期内还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取代它。”(杨自俭,1994:13)。它是三位一体的。当然,在不同文体翻译中,着力点应各有不同:科技文体的翻译更强调“信”,不可有些微偏颇;文学文体的翻译要着力于“雅”,对于散文的翻译尤应如此。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系《伯特兰·罗素自传》的前言。全文简单明了,文笔流畅,并能激励有进取精神的人,为众多博学者所钟爱。然而其中译本为数甚少,仅《人生三愿》,《我为什么而活着》,《吾之三愿》,《我的人生追求》等几种。现笔者从中择出两篇进行分析与评鉴:

《人生三愿》,郑延国译,载香港《大公报,文学副刊》,2006年6月18日。

《我为什么而活着》,胡作玄,赵慧琪译,载《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

2 两中译文本比较

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阐述了哲人罗素一生的追求与人生信念,道出了他一生生活的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逻辑性和感染力极强。下面对两译文进行简要评析。

2.1 句式、语序比较

第一句“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郑译与原文形式基本保持一致,遵循了“信”这一标准;而在胡赵译中,则将句式做了小调,直接道出作者的three passions,强调作者的三种愿望。两种译法各有所长。其次,对“have governed”的处理,郑的译文增译了表时态的词“至今”,而胡赵译文中未体现,严格来说未能忠实地表达。因为这是一部传记的前言,虽然汉语中动词无时态变化,但不能忽略了作者的原意。“汉语中表达时态要靠增加其特有的时态助词或一般表示时间的词……”(张培基,2000.5:63)。

第二段作者并用三个平行句,多次重复表达“I have sought…,阐述自己求真爱的原因,没有丝毫牵强。这种模式是典型的直线型思维模式,很富逻辑性。但若不加处理译成汉语,则会觉得突兀、牵强。考虑到中西思维方式,语言接受习惯上的差异,郑的译文对原文句式、语序做了调整,先总括出理由”我之所以追求博爱,理由有三“,再分译为”首先……其次……第三……“,并省译了重复的“I have sought…”,颇为精当。 “从修辞角度来看,英语句子中有些短语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按情况做适当省略,如不作省略,就显得噜嗦”( 张培基,2000.5:96)。而胡赵译完全按原文形式,在句序上未根据译语特征做任何处理,“我寻求爱情,首先,……我寻求爱情,其次……我寻求爱情,最后……”。不过译者为了强调“I have sought love…”,采用重复法也未尝不可。但依笔者拙见,对“I have sought love…”的重复翻译和“first”“next”“finally”这三词的翻译只能两者任选其一。

第三段第一、二句“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看似毫无瓜葛,但若对罗素有所了解,就知道它乃好学、博学之士,故前后两句其实存有内在因果关系。郑先生增译了承上启下的词语“乃是因为”,显得通顺流畅,既忠实了原文,又体现了“达、雅”。其译文的最后一句“……遂了自己的心愿”,第四段最后一句“……天道如此,何如顺其自然?”均体现了增译的手法;而胡赵译虽体现了“信”,但有点欠“达、雅”,读来不甚连贯。

2.2 措辞比较

1)passion

(郑译)愿望(胡赵译)激情

此处“激情”虽是“passion”的直接表达,看似忠实原文,其实不然。作者罗素不是学院派的书斋式学者,而是一个为人类幸福和生存进行不懈奋斗的社会活动家,一生都在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不是一时激情(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使然,故郑的译文更忠实原文,真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

2)great winds

(郑译)狂风(胡赵译)飓风

笔者更倾向取“狂风”之意,“比喻破坏性的力量和影响”,由于“同情普天下贫弱之人” 使罗素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狂风”又正好与后文的“驱”,“淹”,“悬”相照应,把当时紧急状况描述得淋漓尽致, 反映了其破坏性之大。飓风常指12级以上的风。

4)the heavens

(郑译)九霄胜地 (胡赵译)天堂

该词译为“九霄胜地”,既忠实原文,又体现了本民族语言的特色,让本民族读者不费过多的思索和推敲就能够看懂,正确地了解原意。而“天堂”虽“信”但欠“达、雅”。

5) (children in) famine

(郑译) 嗷嗷待哺(胡赵译)

此处“嗷嗷待哺”形容十分饥饿,更“达”更“雅”。

以上两种译文各有所长,笔者以为郑的译文更注重“信、达、雅”的结合,无论从句式安排还是词汇选用都可看出他“忠实原作内容,发挥译语优势”,契合了原作者的风格,又着力于“雅”,给人以美感,体现三者的统一,同时采用了多种翻译技巧;胡赵译在整体上则更侧重“信”或“达”,更注重原文的形式。

3 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1)对“I have sought love”中“love”的翻译

(郑译)博爱 ;(胡赵译)爱情

此处“博爱”切了“雅”,“爱情”切了“达”。“博爱”包含了对爱人的爱和对他人的爱,而作者的第三种愿望(同情普天下贫弱之人)便是对他人的爱的体现。这三种愿望应处于同一层面,不应有包含的关系,故若译作“博爱”,便使第一种愿望和第三种愿望在语义上有重叠之处。根据作者罗素的生平可知,他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真爱,才有了三四次的婚姻波折,而“爱情”又显太泛,因此笔者认为将“love”译为“真爱”(真心真实的爱情)可能更妥帖。

2)对“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的翻译

(郑译)想探索繁星闪光的奥秘……凡此种种,几经努力,我亦略知了一二。

(胡赵译)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此处笔者认为两译者所参考的原文可能有出入。经查罗素的手稿得知,“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一句的确出自罗素之笔。郑参考的可能是省略该句的英文版本。若以此为依据,郑的译文既与原文形式保持了一致,又增译了“凡此种种”,以“模糊”求精确,更显罗素成果颇丰。“为了精确,有时只能'模糊'译之。此说与逻辑唱对台戏,却与辩证法携手。”(毛荣贵,2002.8:212)。胡赵两人参考的原文应是有该句的文本,将它完整译出,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易懂。笔者以为,胡先生若能在“毕达哥拉斯”前增补“古希腊数学家”六字,就更令读者一目了然了。

4 结语

本文运用“信、达、雅”翻译原则,并兼及作者、译者和读者三种主体理念对罗素的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的两中译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评鉴,并提出了一些拙见。笔者认为,就整体而言,两篇译文各有所长:胡赵两人的译文可能多为倾向自然科学的读者所接受;而郑的译文明显具有文学作品的特点,因此更能为喜爱文学的读者所接受,所欣赏。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胡作玄, 赵慧琪, 《罗素自传》第一卷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3]王同亿, 高级现代汉语大词典[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上,中,下卷), 2001.

[4]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5]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 [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郑延国,人生三愿 [J].香港: 大公报,文学副刊, 2006.6.18.

[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张军平,原作内容,发挥译语优势——高健先生的散文翻译风格管窥 [J].运城学院学报, 2005, (4).

猜你喜欢

博爱罗素原文
罗素悖论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博爱之歌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
“非常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