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互动研究

2009-08-04刁文涛李伯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8期
关键词:就业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刁文涛 李伯格

摘要:建设类高职院校要办出高职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设类人才,就必须对建设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训设施建设、推行双证书制,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开发学生人力资源、有效地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等形式,真正做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关键词:就业;建设类;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评价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否能就业,是否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否受社会欢迎,要成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依据“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路子,努力建设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就建筑类高职院校来说,更应该注重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即整体素质不高、总体水平低下,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更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而另一方面,建设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却由于自身或社会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就业困难、就业专业不对口等诸多问题。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个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合理设置建设类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换言之,就是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建立起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的“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模式。由于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岗位群,各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各有所定:项目经理侧重在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技术负责人重点在施工、质量、安全;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进行结构设计,同是建筑工程专业,能力侧重点显然不一样。因此,学校就要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通过对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构成这些能力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要素的详细分析,确定各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以职业为轴心,从“怎样做”人手,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来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教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因实践环境施教,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把实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知识和经验,并通过解决实践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

2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实训设施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近年来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建设类高职院校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符合社会、岗位的要求。

第一,要真正把学生安排到建设类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必须在真刀真枪的实践环境中培养。高职院校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将学生安排在企业岗位上学习,也可以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将学生在企业的时间分成若干部分,与学校教学活动交替进行。要采取灵活弹性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将顶岗实习与实际就业结合进行。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职业学校要和企业协调一致,共同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老师要跟上,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要跟上,相应的专业技能教学要跟上,要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二,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都要切实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把课堂、实训基地设在建筑工地。在学生实习、顶岗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努力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办法,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接收学生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组织落实工作。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工作,为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必要和合理的劳动报酬和安全保险,建立健全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保护制度和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3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建设类高职院校次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

建设系统很快将全面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准入制度有两种:第一、学历文凭;第二、职业资格证书。人事部、建设部颁发了《建造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并制定了考核认定办法和考试实施办法。因此,建设类高职院校必须摈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学习,忽视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积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需要将二者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理论,在不断地积累中逐步提升创新能力,这样的毕业生才能更快的适应建设类工作,并使其职业生命力更加顽强。

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劳动、人事以及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不仅包括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也包括人事部专业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毕业生既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又具备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促进就业

4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建设类高职院校充分开发学生人力资源

根据市场需求深化招生就业改革,要建立生源基地,提高生源质量。与中学、地方招生管理部门甚至当地社区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学生、家长、中学教师不断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增加互相了解和信任。要争取主动,为生源基地学校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赢得他们的信赖,扩大建筑类高职学院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衡量办高职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既要把好新生入口关,又要把好毕业生出口关。要逐步推动就业工作进入专门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大毕业生推荐工作力度,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瞄准国际就业市场,广泛搜集各地信息,构建就业高速信息网,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建成广泛的就业服务网络。要迅速建立就业反馈响应机制,试行毕业生招回制。

对毕业生进行初期免费培训,并跟踪服务、终身维护,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为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校的信誉,长久的拓宽就业渠道。要力争实现“订单培养就业”模式,将招生、培养、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就业带动招生的良性循环之路。

5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建设类高职院校必须科学有效地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产出评价”为核心指标,并辅以“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产出评价”主要有两个指标:第一是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第二是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实验实习开出率等三项指标;“社会评价”主要包含用人单位满意率和毕业生满意率两项指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高职院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价才能了解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包括毕业生对母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满意率,才能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建设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需要我们在不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中使建筑类高职学院学生的就业与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环境相适应,使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动态过程。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行业要求的、能大力推动建设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2009-3-12.

[2]高林,鲍洁.点击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杨凤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J].职教论坛,2004,(12下).

[5]杜绍堂等.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6]杨建立.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5(4)

猜你喜欢

就业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