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旧城街区空间改造方法

2009-08-04栾春英邢卫东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8期
关键词:旧城改造

栾春英 邢卫东

摘要:近些年,国家对土地政策紧缩,进一步刺激了城市自身的更新。旧城区人们意识的改变和开发商们利益驱动相互作用,使中国的旧城改造掀起了新的改造高潮。本文从道路系统的整合、建筑的处理以及街区空间塑造三个方面对老城街区空间改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旧城改造;道路系统;空间塑造

1 引言

我国旧城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名胜古迹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改革开放后,这些问题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山于城市原有结构总有保持稳定性的趋向和难以改变的惰性,以及问题的面广量大,一些历史上积累的旧矛盾和旧问题,积重难返,且不断地在新水平上再现和演化,体现出一种客观历史与现实的延伸和发展。主要反映在道路和街道不通畅、土地配置低效率、住宅拥挤和房屋破旧、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等方面。为此,本文从旧城街区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造。

2 道路系统整合

道路在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的划分不仅影响着功能分区的情况,开发的模式和强度,而且对整个街区乃至整个地段的街区空间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街道又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能不和道路发生关系。在街区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对道路的整合要充分尊重现状,并和现状进行有机的结合。具体来说,道路系统的整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尊重现状

道路重新布置要依据道路等级、性质的不同而定。对于区内主要支路,平面线形应尽量顺直,以使区内主要交通流量能脾速有效疏散对于区内次要支路则应多从现实条件出发,尽量避免对现有生活方式的过多干扰,减少拆迁量及土方量,使区内次要交通流分散,方便居民的生活出行。支路网设置尽量沿大单位用地边线设置,避免穿越功能要求比较完整的单位。总之,在充分改造利用现有设施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应尽量保持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相对稳定关系。

2.2 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提供停车设施

停车场是街区内机动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转换节点,在旧城街区机动车停车场系统设置通常有四种情况外围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夜间临时停车场和中心停车场。一般的以外围停车场为主,夜间停青三场主要供街区内居民停放车辆,对于较大面积的街区,可考虑中心地带的停车场,外界车辆可通过一条双车道进入街区中心的停车场。另外,停车最好比较集中,同时也应设法通过适当的选址或加设景观来屏蔽视线。为促进旧城街区服务业的发展,要保持中心区、商业中心、商业街等地区停车设施的总体适度供给。鼓励建设占地少、效率高的立体停车设施。通过对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地区严格按照新的配建标准设置停车位的方法,增加建筑物配建泊位总量。结合地区的更新和美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边角地,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对远期存在停车矛盾的地区,应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作为周边建筑物配建不足的补充。

2.3 结合整个城区的道路系统

旧城区道路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必须站在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考虑问题,必须注意处理好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旧城的主干路、次干路是承担旧城交通的主体,提高旧城主、次干路的道路服务水平是旧城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之一。首光,从根本上讲,单纯依靠道路建设,扩大道路容量是不可能满足无节制交通增长需求的,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应当采取适度的交通需求控制与管理对策,能通过规划、管理、政策、系统综合解决的,不要动辄只想到用工程措施来保证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内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等,事前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和环境的预评价,尽可能地减少重大交通源流生成,减少吸引点对城市路网的影响。其次,旧城的道路交通问题必须系统研究,不能只考虑一个点解决一条路或一个节点的问题,应从周边的多条道路、多个节点来考虑。最后,旧城中的主干路、次干路基本建成,很难通过对整条道路路幅拓宽的方法来实现通行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对主要交叉口拓宽架化,增加进口车道数,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路段上增设公交港湾停靠站,减少公交车在站台停车阻塞和干扰路段交通。

支路的规划与建设是旧城道路系统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旧城内支路的规划建设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其特点是拆迁量大,难度高,而且长期以来不易被人们所重视。然而,支路对于平衡旧城交通流分布,减少主次干路上短距离交通,提高干路通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需要确保系统性、交通性支路的贯通,为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提供辅助道路。最后,旧城支路网的规划将涉及到旧城中大量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在满足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应兼顾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的历史,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当加以保护。

3 街区空间的塑造

3.1 传统街区与院落

传统街区中的不同院落之间各自具有独立的轴线,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主次关系,只有院落的多寡,空间的大小,位置的高低等因素的区别,对于整个街区来说,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相同,都是构成街区空间形态的一个基本单位。这些作为基本单位的院落之间相邻而建,彼此之间没有空间的过度,仅通过院墙之间相互的隔绝,界定彼此之间的空间领域,各院落相互独立,这些不同的院落之间相对于街区来说,不仅地位与作用是相同的,它们相对于街巷空间的关系也相同,分别对着胡同开门,沿街区内的胡同并列分布。这些组合方式我们可称之为并列布局方式。如果把单独的院落简化为“点”的话,这些不同院落之间的并列组合,集“点”成“面”,构成传统街区的整体的空间形态。较大的院落如四进院,通常与胡同之间的距离相等,占据了胡同之间的全部空间,与周围的院落之间是并列布置,一些较小的院落如一进院或两进院,又是采用背靠背布置的布局方式。需要指出的事,独立院落空间的拓展与院落之间的并联布局方式有明显的区别:院落空间的拓展主次轴线之间具有明确的主从关系,轴线间的院落空间之间具有明确的空间联系,次轴线上的院落空间并不独立,通常与主轴线共用一个大门。因此,这种布局方式不是简单的并列布局,而是院落空间串联布局方式在横向上的排列,应属于串联布局方式的一种复杂的表现形式。对于不同大小的院落和不同形态的道路,传统街区的院落群体组合方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整个街区的院落群体组合方式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3.2 采用结合自然的设计手法

旧城区街区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使得绿化极度的匾乏。我们在旧城街区改造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绿化系统的建设,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的需要。水是一切生命赖于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环境与生态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有人把水比作城市的血脉,比作都市的生命。由此可见,水在城市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在构成环境中有三种基本形态,即面的形态、线的形态、点的形态。在旧城街区空间改造中设计构思城市空间环境时,可以将水以一种或几种形态作综合布局,充分利用水的流动、聚散、渗透的特性,使空间环境富于变化和生气。

4 建筑的处理

中国的建筑也极富民族性与世界上许多以石材为主的古建筑不同,中国古建筑一开始就朝着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注重横向铺排的群体组合,讲究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崇尚阔大实用,趋于内向收敛,从而展示出清醒的世俗性精神和强烈的政治伦理的色彩。与此相适应的审美情绪和取向,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反映,是民族精神与灿烂历史文化的象征。在旧城的改建中对建筑的处理首先应该是一个识别和精炼的过程,既要保持历史的延续性和可读性,也要抛弃其中的落后和不适宜现今生活的部分,而与时俱进的城市载体,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就能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可以相互协调和互为因借的平衡点。让新的开发成为城市风貌保护的一个有机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摧毁城市历史践索的一把快刀。我们对原有的建筑精华提炼后,将它们真正的有效地融入到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之中,将它们作为旧城之中的核心价值的区域,构成展开城市空间的主体框架,传统建筑和人文轴线,唤起和延续原有城市和建筑空间以及文化的价值。

小结。旧城街区的改造绝不仅仅是旧建筑、旧设施的翻新,也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更是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经济行为,它具有深刻的社会与人丈内涵。

参考文献

[1]田银生,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翁振合,论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与桥梁,2006.

[3]房爱华,探讨城市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安徽建筑,2006.

猜你喜欢

旧城改造
城市建成区土地再开发对策研究
律师服务城市危旧住宅区改造的创新思考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