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导行的实践探索
2009-08-04黄学新
黄学新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持久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必须构建导行网络。
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二是全员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创造机会,让全校师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配合。三是主动与其他学科、班团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个开放的网络一旦形成,就能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足点,使导行更具实效。
其次是灵活运用各种导行形式。
1.找一找,以理知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中学生模仿性较强,一方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革命前辈、英雄人物、名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另一方面,让学生跳出课本,走出班级,深入家庭、社会去寻找学习的榜样,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演一演,以行辨行。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善于模仿。在导行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并根据教材及生活的共性,让学生进行“课堂角色表演”,会使学生增强道德选择能力。
3.做一做,以情激行。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往往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情境相生,增强感染力。在导行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言辞、神态、动作、表情都会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导行的有效性。
4.比一比,以趣导行。教师采用游戏或比赛的方式,能改变枯燥乏味的说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起到鼓励先进、互相激励的作用。
5.评一评,以评促行。学生非常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受表扬后更易产生积极向上的感情,使他们做得更好。因此,应改革思想品德的评价,以评促行,通过各种形式的“评”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实践中,我使用“横向与纵向”、“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评估成绩与指明方向”三结合的方法。对道德认识的评估主要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训练、期末考查三方面进行。对道德行为的评估主要通过学习态度、认知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践的执行情况两方面进行,最终根据学生的道德知识掌握、道德行为表现和进步程度情况综合评估。具体操作中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由个人、小组、班级、教师、家长五方面综合成一个客观的结论,使评估更具客观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另外,课堂教学上我还经常采用时政论坛、剪报评述、手抄报演示、演讲、辩论、专题讨论等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外实践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看“公民行动”、“情感传奇”、“法制在线”等电视专栏,组织学生参加时政兴趣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课内外的多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很好地为导行服务。
导行要注意以下问题:(1)行为要求具体化,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学得会、做得到。(2)行为训练规范化,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训练。(3)形式多样化,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4)内容系列化,按教学目标的要求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形成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系列。(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6)与其他教育途径配合,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落到实处。
抓好导行工作,符合新课标“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把课堂学习和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并丰富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资借鉴,指导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促进知行统一。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