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009-08-04郑红
郑 红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这教学法的精髓就是提出问题。
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存在问题,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有求知的欲望。问题是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开,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一切地理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新课程问题教学法要使用得当,必须在问题上下工夫,教师如何向学生提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显然值得实践探讨。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联系的主要渠道和“铺路石”,无论是常态的课堂教学还是公开课教学,我们经常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频繁地提问学生,且有的问题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回答,大量的教学时间消耗在无效的问题上,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在新课程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
1.在知识重点处寻找问题
心理学家罗索提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课堂上经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启迪思维。所以在新课程问题教学中提问题应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有所思,思有所得。
2.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问题
问题的价值主要看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上提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知识连接点—新知识延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如学习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时,讲清台风的形成后提出:“(1)气旋中心气流上升,过境时常常出现什么天气?(2)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其中心却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这是为什么?”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容易理解,对第二个问题感到有点棘手了,这时通过教师启迪并能通过问题解决,使台风这一新知识点得到延长。
3.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提出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处”寻找问题,是动态生成问题,如果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习“世界气温分布”知识时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学生容易回答出世界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等问题。这时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世界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而不在赤道?世界最冷的地方在南极而不在北极?”这些问题可以经老师点拨,使学生忽有所悟,找到思维的落脚点。
4.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设置问题
在错误之处提问,不仅可以及时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启发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学生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内容后设计一道练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纬度范围是?”许多学生回答是北半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并提问:“夏至日太阳直射什么纬度?北纬10度一年得到太阳直射多少次?是在夏至日这一天吗?”类似这样存在问题的“症结处”,一步一步提问,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无疑也是设问的最佳点之一。
总之,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它也应当有一定的成果再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它又必须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问题”。
二、教会学生提问题的一些方法
1.抓住矛盾,寻找问题
如“我国南方降雨量大,不利晒盐,但为什么在台湾和海南岛的西部有盐场分布?”“温带地区大部分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平原上,为什么热带地区大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这类问题通过揭示教材或学习地理过程中的矛盾,容易导致学生认识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在比较中寻找问题
如“为什么月球表面温度的日较差比地球表面温度的日较差大得多?”“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为什么日本已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等等。
3.应用假设,提出问题
常用的关键词是:“假如”“如果”“要使”“还会”等。如:“假如黄赤交角度变大或变小,地球上的四季、五带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在分析、综合基础上寻找问题
常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总结”“概括”“归纳”等等。
5.在评价中寻找问题
在这类问题中,常用的关键词是“请评价”“试证明”“你认为”“你对……有什么看法”等。如:“华北平原地区严重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经常训练,学生对各种地理问题的把握度都会提高。这非常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总之,实施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一方面,教师经常向学生设疑,质疑,使之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思维集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处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