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视地图的应用
2009-08-04江树山
江树山
【摘 要】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地图的能力,既是地理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以图导课 熟悉图例 应用地图 空间定位
地图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命题中永恒的主题,更是综合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地图的应用。针对学生有望图生畏,读图能力差的现象,能否总结出一些简便的、易懂的读图析图的思维方法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
1.以图导课,增强直观印象
如在讲《亚洲的地形》一章,导课时我就用了气势磅礴的青藏高原,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伊拉克沙漠中的石油,印度恒河平原的泰姬陵,以及“千岛之国”印尼的天然橡胶、油棕等几幅实物地图展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地理视像。我接着总结,水到渠成,进入主题。真可谓是一箭三雕,既增加了学生对亚洲地形的直观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熟悉图例,事半功倍
在《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一般是引导学生按照读图名、读图例、读取正图信息的顺序进行的,这样收效显著。图名是一幅地图的主题和主要地理事物的概括,先读图名避免主次不分和面面俱全,排除干扰,直奔主题。图例作为地图的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之一,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熟记一些重要和常用的图例,读图就显得轻松得多,地图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初中地理课本中的《常用图例》就应该让学生熟悉甚至牢记。
3.注重地理图像语言的储备
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常见的有区域分布图、经纬图、光照图、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统计图(坐标、扇形、饼状……)、示意图、景观图,每一种图像都有相应的图像语言,只有掌握了这些丰富的地理图像语言,并且理解这些地理图像语言的内在关系,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地理图像的读图与析图。让学生注重地理图像语言的储备,是培养和提高读图能力的根本,因为只有丰富地理图像语言,在读图析图时,才能快速准确地解读有效信息,从而找到已知条件,以利于解题。例如“内流河、内流湖”知识的落实,从知识本身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对它们的分布及基本特征也都比较熟悉:“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内流区;“内流湖”是分布在内流区的湖泊,其湖水输出主要形式为蒸发,基本上是咸水湖。但从图上去识别它们,并描述其特征,对学生来说就显得有些困难。如果辅以图像去落实,给学生以图像语言,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图像,他们读图析图速度与准确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重视地图的空间定位
地图的空间定位是当前学生学习地理入图解题的第一道关口,也可以说是考试成败的关键,所以掌握好地图的空间定位是学习地理的重中之重。
1.具体方法:抓住主要的13条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框定世界轮廓图,再根据相邻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来确定某地的区域位置。
纬线六条:0°(赤道)、23°26'N(S)、66°34'N(S)、40°N(S)
经线七条:20°W、160°E、0°、20°E、150°E、180°、70°W
2.熟悉“十三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的大地形区、气候区。此时,学生在脑中形成的经纬仪就成了平面的地球仪。
3.各大洲的主要分区和主要国家,世界主要海域和这“十三条线”的关系。
如:全球的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10条经纬线:
4.主要国家和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轮廓和“十三条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具体依据《地理高考大纲》中要求认读的8个国家,其大致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关系,须宏观了解。
5.涉及我国行政区划的掌握,更须详细、具体。先由四条经纬线(40°N、23°N、120°E、90°E)框出骨架,将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华南区等“入格”、定位。若再进一步确定,穿过中国内地的整数经线(80°E、90°E、100°E、110°E、120°E、130°E)和整数纬线(20°N、30°N、40°N、50°N),把中国定位成“网格”状,如此每个省区位于哪一网格或网格的大致部位,一目了然,这样多看几次,运用联系记忆,一个具体的网格中国即印到了脑中。
三、国家图、省区图和这“十三条线”关系密切的判定
1.先据图中的经纬度数值递变规律来判定东西经、南北纬。
2.依据“十三条线”和组合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初步判定。
3.依据海陆位置、轮廓特征判定所在区域。
如: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选取的8条经纬线:
总之,地图以其信息量大,使用性强、形象直观等特点正在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地理学习工具。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