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
2009-08-04方兰香
方兰香
初中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可塑性大,对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也容易厌烦。如果他们感到有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欲;反之,如果感到厌烦,就会在课堂上走神、讲话、搞小动作等。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营造积极的学习情境,想方设法拨动学生的求知欲这根心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励下,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即是学习的原因,也是学习的动力。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以美激趣、设疑激趣、电教激趣等等。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原则,如启发提问法、归纳法、对比法等,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观设问法
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隋朝建立于哪一年?建立者是谁?”“《史记》的作者是谁?”这种提问便于学生记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提问:“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如何评价隋炀帝?”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启示法
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联想,启示对问题的理解。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形币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战国时货币形态有几种?齐、赵等国的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大感兴趣,印象也很深刻,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观察启发法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形式增强学习材料的感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深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通过探究得出:它虽然多次中弹,但仍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敌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四、归纳法
归纳法是以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一则能把教材中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二则能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因此,归纳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主要方法。如用归纳法小结《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课可以表示成以下图表。
这样能把一些杂乱的内容条理化,便于学生掌握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五、对比法
比如在教学《世界历史》时,运用中外对比的教学方法,把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相比较,对构成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进行分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纵横联系,找出它们的异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美好的回忆,而且又能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开阔了其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学生由此知道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中外历史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而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例如,在讲欧洲的古老王国西罗马灭亡的时间是476年时,强调这个时间的重要性是它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这时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奴隶制崩溃的时间是公元前476年,并让学生辨别两个476年有什么区别,学生马上指出:“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一前一后相差952年,学生惊讶地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最早,比欧洲早10个世纪。又如,在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时,我适时提问:“中国近代史从何时开始?”学生齐声回答:“1840年。”1840年,对于每个华夏子孙来说,刻骨铭心,世代不忘。对比一下,中国封建社会比欧洲长了1152年。此时,中外近代史的开端也就深印在学生脑海之中了。此外,还可将在同一时间里中外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作横向比较。例如:1919年,共产国际在列宁领导下成立了,讲到这时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同一时期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件,学生回答:“五四运动。”1937年,世界史上爆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次经济危机,而在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全面开始。1941年1月,在中国发生了“皖南事变”,6月,德国进攻苏联。1945年,我国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军国主义投降;在世界史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也取得胜利。
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