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2009-08-04何天金
何天金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真正使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更好地适应水平性、选拔性毕业会考。
一、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
新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实现有效教学。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启导学生思考,大胆开放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落实自主性学习,是体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课堂上,我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合作的自主性学习。先由教师提出本节的学习目标,再结合目标以设问的形式给出具体的导学提纲,学生按照“阅读自学,初步感知”— “合作讨论,明确要点”—“教师启导,解决重点”—“学生提问,化解疑点”—“练习反馈,形成能力”的模式学习新课。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者课前备课、课后反思的习惯逐步养成,并且经常能感受到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不过,这种开放的课堂需要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更灵活的课堂评价机制,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总结、调整。特别在刚开始时,要有必要的辅助和补救措施,比如教师加强引导和知识总结、强化单元测试及知识反馈等。
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尝试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知识掌握由个体主动构建,而非消极接受。当然,前提是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及其联系,要求平时教学中不仅要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还要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多种知识结构形式让学生模仿。如表明逻辑关系的“箭头式”,表明包含关系的“括号式”、“树突式”,表明对比关系的“图表式”等等,开始放开时,我还有些担心,但放手之后,实践证明担心是多余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有模有样,都能在最初模仿老师的方式上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创新,慢慢地有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知识概括能力大大增强,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并且,这种方法也会暴露学生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为解决学生中的共性问题提供依据。学生尝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甜头,由开始的被动完成作业变成了自主性学习,只要布置自学,学生便自觉地看书勾画,记写笔记,总结概括。
2.注重测试反馈,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反思的习惯。自我调控是指学习上的自我反省和调整。我在课堂开放、注重知识总结的基础上,加强了当堂检测和单元测试的反馈力度,弥补了教学中学生能力增强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缺憾。测试反馈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迁移能力的分析,而且要求学生通过老师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反思,明确问题所在,写出简短的试卷分析和下一步的补救措施、目标和计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学生自我调控,对照反思,学生和家长普遍反映很好。
3.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知识点的规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历史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合理运用记忆方法有助于知识识记。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例子,给学生介绍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及一些记忆技巧,如笔记生成技术、比较、联想、谐音记忆方法等。特别是“口袋小笔记”的记忆方法(将一些知识要点摘录于小纸片或小本子上,放在口袋中,随时可以看上几眼),方便实用,学生竞相效仿。
三、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1.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中国历史一样,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清晰的线索、脉络,明确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和因果等关系,也就准确牵起了世界历史纵向的发展脉络。
2.不同地域的横向联系。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有共性的,但各国、各地历史还是有自己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经常进行历史知识的横向对比,有利于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对历史发展共性的认识。如中西方封建社会的对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四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日俄改革的对比等等。
3.与现实的多方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指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老年人讲的陈年旧事,注意电影电视中的一些历史题材影片。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有专门介绍历史名人、历史事件,评价当代社会现象的节目,学生收看后感触很深。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让学生联系世界近现代史思考现实问题。
四、进行跨学科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是升华历史知识有效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如巧借语文的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概括历史事件;联系政治、地理中的有关知识解读历史现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变革、更替的现象等。
总之,通过近三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加强自主性学习,不仅使我所教学生的历史会考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