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009-08-04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

群众 2009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生产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构成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从而导致上层建筑发生相应变革,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上原理被西方著名思想家阿尔都塞称之为“关于社会形态的历史的科学”,它可以与希腊人开辟的“数学大陆”、伽利略开辟的“物理学大陆”并列为“第三个伟大的大陆:历史学的大陆”。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科学理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又是人的能动活动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历史过程的内在规律性通过人类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和根本动力,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给了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马克思主义为近代世界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马克思认为,他的思想与以往哲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劳动、实践视为人的“类本质”,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创造世界历史的客观基础。马克思不止一次地称自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空前巨大的影响,不仅在于其思想体系本身的科学性,更在于其实践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从单一模式到多个模式,一路凯歌行进。尽管遭遇到种种困难和曲折。但她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辟了人类社会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有着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其科学性已经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历史,也开启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行了不懈奋斗。然而,那些救亡图存的努力最终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错误,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征程。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及其指导下的新的实践,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处于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而不能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不同性质的国家有不同的指导思想。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多种反对、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潮,但是,任何反对资本私有制,主张社会变革的思想,决不允许处于支配地位,更不允许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实际上是披上自由主义的外衣呈现出来的。古往今来,任何社会制度下处于指导地位的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者也受资本主义观念支配。”

因此,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而不能多元化,是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并不是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种种议论,实质上是否定、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其他思想理论特别是从西方搬来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取而代之。苏东剧变的教训从反面证明,否定并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必然导致亡党亡国。当然,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苏共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不能不说是其关键因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只能自毁“长城”。

我们主张指导思想一元化反对多元化,并不否认文化的多样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从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首先是一个民族概念,民族存在的地域决定着民族文化观念的特质,而民族发展的历史则决定着它所具有的文化观念的特性,正是这主客观两方面所共生的本体文化特有的性质,使各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在荣辱、爱憎、是非、善恶等价值观念上反映出种种差异。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各种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但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以博大的胸怀主张继承人类各种优秀的文化,但马克思主义也坚决批判各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思想。我们只有遵照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今世界,一方面积极吸取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防止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的影响和渗透,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多样化的关系,既异中求同,又和而不同,既继承本民族优秀

文化,又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把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凝炼起来,用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持开放而不放弃原则、兼收而不同流合污,从而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的大融合、大繁荣、大发展,形成主旋律和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法宝,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真正实现。在我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历史表明,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第一的根本特征,在中国,离开中国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积极意义。只有危害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多变多样,如任其自由发展,那就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在当代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决抵制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日臻完善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以往没有遇到过的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理论体系能够解决这三大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挑战,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当前,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能适应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最新要求,指引改革开放顺利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就是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样化、利益诉求多种化、社会生活多彩化,我们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要用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只有弘扬民族精神、张扬时代精神,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才能使中华民族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正确的荣辱观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当下思想道德建设多层次的要求,能够唤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将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集中了中国人民的统一意志,又吸收了来自世界各种文明的精华,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及其世界意义。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并不断取得成功,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更坚固、前程更远大。

(执笔人:王庆五、布成良)

责任编辑丁和平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