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与老上海的网球故事
2009-08-04周逸
周 逸
在上海的黄浦江第一湾旁,十里南京路尽头的外滩,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昂然矗立。他的目光注视着浦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上海开国第一任市长,陈毅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上海的网球能够有今天,全是靠了陈毅市长的一句话。
1876年,以外侨为主的上海网球总会建造了两片草地网球场,这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的标准网球场。
想要完整地复述上海的网球故事,无疑是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我们只能无数次佐证历史,却永远无法亲历,但是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永远留在了中国网球甚至是中国历史的里程碑上。
还是让我们来听听上海网球的资深人士对网球在上海的历史解读吧。
网球曾经风靡上海
网球在上海出现,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时候。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网球被洋人带到了中国。“1876年,洋人的上海网瑟总会建了两片草地网球场,是全中国最早的标准网球场。我所知道的是,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网球场上,是两个保养场地的人,他们也就是剪剪草坪、浇浇水。再以后,洋人来多了,各国纷纷建立各自的网球总会,管草坪的国人多起来了,还出现了球童。”上海网球协会常务副主席毛坤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么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网球真正兴旺了起来。由于第次世界大战,各国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上海这片殖民地,而当时的上海民族资本兴旺,工商业十分发达。作为远东最大的城市、东亚金融中心的上海,网球成为一种时尚,被绅士和淑女们所追捧和推崇。现在上海的市中心、繁华的人民广场在当时叫作“跑马厅”,每年在春季赛马结束和秋季赛马开始之间的5月到9月,这片空旷的场地被改成100多个网球场出租。许多大公司在那里租场地打球。可以想象,当时的网球运动在上海有多么的风靡盛行。
由于网球的普及,在当时的中国,上海的网球水平是全国第一的。而这些优秀的网球选手最初竟都是从球童“演变”而成的。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网球国手,吴生康感慨万分:“我们打球都是从球童开始的。当时家穷读不起书,1931年去英国乡村俱乐部捡球,慢慢的以打球为生了。”
毛坤洪说“解放初网球‘四大金刚中,包括吴老在内,有3个是球童出身,他们也全是新中国第一代网球国手。”
1949年10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殖民者飘洋过海带来的网球运动,开始了脱胎换骨。旧时洋场的绅士之乐,慢慢成了简陋沙土地上人们竞技的运动。它经历了饥荒、政治动荡,和“国际友人”礼节性的拜访;经历了国门初开、烟草的赞助和职业巨星的来访;然后走向世界,在巡回赛中历练,最终在奥运会的网球场上奏响了国歌。
陈毅一句话,救活上海网球
解放之初,曾经热闹的上海网球界突然一下子冷落了下来。外国人基本上都退出了中国,中国原来会打网球的人也都停止了活动。那时大家都以积极参加革命工作为荣,打网球则被视为是资产阶级的活动。“有人说,22人跟个足球,18人打一个排球(那时排球9人制),你2个人打一场就要打坏3个球,多奢侈,网球不是资本主义,是什么?大帽子一扣,谁敢打?结果上海网球界球场在人也在,愣是不活动了。”上海的网球面临绝迹的危机。
当时上海的市长就是陈毅。平时陈毅也是个运动健将,足球、乒乓球样样精通,网球更是他的最爱之一。工作之余,陈毅也喜欢在草地上挥挥拍。他想找个高手练习球技,于是就请上海的体育工作者沈家麟推荐人选。沈家麟推荐了绿灯网球会的侯大年。侯大年是我国第一代网球运动员,同时又是电报公司的职员。
打球之余,陈毅常与侯大年攀谈聊天,顺便了解关于网球的各方面情况。有一次,聊到上海网球界的现状时,侯大年把大家的顾虑讲了出来,说是现在已没人敢打网球了。陈毅市长当即就说:“体育哪有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呦,网球是体育运动嘛,什么资产阶级不资产阶级的!”
侯大年立刻将陈毅市长说的话告诉熟悉的网球爱好者。此言传开,为网球正了名,沪上各大网球会又活跃起来。这句话无疑也给网球运动打了一剂强心针,网球场上又看到了许多久违的身影。不久,上海币体育部门便成立了网球工作组。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支网球队宣告成立,命名为上海联合网球队。从此也就有了上海网球“四大金刚”走入国家队,也有了第一次中国网球在亚洲的亮相。
今天的上海已有几十万的网球爱好者,潇洒活跃的身影出现在上海市内大大小小1000多片网球场上。网球已然成为最受上海市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成为上海市民全民健身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网球已成为上海的另一张名片。它的发展和兴盛,蕴含着一座城市向着目标坚定不移迈进的精神,是这座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