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祭黄帝看“寻根祭祖热”
2009-08-04紫云
紫 云
最近到河南出差,借机去新郑参观了黄帝故里,并参加了一场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庄重仪式,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
战国《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新郑市。黄帝出生在新郑,死后葬于陕西黄陵县桥山。他创文字、定历法、造舟车、建宫室、播五谷,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因此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故庄子有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从春秋时期起,历朝历代都举行公祭黄帝的仪式,唐代时曾列入国家祭典。其中,祭祀规模最大的,要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率18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陕西黄陵桥山,看到高大雄伟的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司马迁将此事写进《史记·禅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由此可见,祭拜黄帝的仪式,自古有之,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家公祭大典。1937年,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曾举行过祭奠,毛泽东还亲自撰写了祭文。
改革开放以后,公祭黄帝仪式重新恢复。每年清明,陕西黄帝陵都要举行宏大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每年农历三月三,河南新郑也会举行隆重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海内外华人纷纷慕名而来,寻根祭祖。
不惟祭祀黄帝,近年来对于炎帝、舜帝、大禹、屈原、孔子、老子、孟子等先祖圣贤的祭拜之风逐惭盛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文化建设的层面上看,寻根求源、认祖归宗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传承和发扬。举行拜祭先祖圣贤的活动,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深远的现买意义。
不过,对于不断升温的“寻根祭祖热”,也要在“热”中作些“冷”思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打出“寻根祭祖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本身无可厚非,但切莫使之表面化、功利化。据《人民日报》报道: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了此类公祭活动,动用了巨额的财政资金,而且公祭的排场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耗资越来越多。各地的祭祀活动过多过滥,且多是出于利益驱动,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不但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有违“慎终追远”的本意。
如果拜祭活动遍地开花,文化的“高台”搭得太离谱,那么经济的“大戏”肯定没法唱好,还会糟蹋了文化。最终,这些活动只会沦为一次次劳民伤财的竞赛。对此,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建议,开出“良方”:通过立法对各类祭祀活动加以规范;除少数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型祭典外,其他祭祀活动由民间社团或个人组织,各级地方政府不应参与:活动所需费用应通过自愿捐款来募集,不得动用财政资金;政府官员只能以个人身份参加,不能作为政务活动;对各类祭祀活动的审批要严格,活动规模应有所控制,对投入产出进行核计,等等。
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寻根问祖是龙的传人永远的情结。举行拜祭先祖圣贤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因噎废食。但是,必须节约资源,办出精品,办出热益,造福于国,造福于民,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正确的发展恩路指导下,得丛以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