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汉语文”教学策略与评价
2009-08-01张国青王金霞
张国青 王金霞
[摘要]:本文对甘、青部分藏文中学的汉语教学现状予以介绍,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少数民族双语中学,汉语教学不利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试作理性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落后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探究学习 汉语文 教学策略 评价
一、藏族聚居地区汉语教育的现状及其浅析
许多人认为,凡是中国人都会说汉语,可是,到藏区腹地之后,你就发现,那里大多数的藏族同胞不会汉语,学校的汉语教学是社会汉语的孤岛,学生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困难重重。这里,高中学生的汉语水平仍然很低。课堂上,许多学生浅层的课文朗读过不了关;受定式思维影响,文本解读存在思维转换的问题,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由于字词障碍,汉语课外阅读几乎是零;没有文化氛围,日常交流用语几乎不会用到汉语;受母语系统的影响,学生的汉语作文言语结构混乱,病句频出。影响藏族地区双语学校汉语教育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1.本位文化影响,汉语教育中气不足
藏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可是由于文化本位主义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藏语文”而忽视“汉语文”。在交流中,许多汉语老师不断诉苦,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一再安慰汉语教师,文化偏见不应该是普遍现象,但是无法回避这个现象的存在——由于受历史背景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家长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任凭汉语老师苦口婆心,内心仍然不大愿意接受汉语学习,使得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在教育伊始就中气不足,影响了“汉教”在这里的健康发展。
2.学生“知难而退”,汉语教学起步艰难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藏族地区,儿童入学往往在七八岁左右。有个同事带领5岁的儿子去见藏区腹地的外公外婆,结果惊动了邻村的人来参观:“真是奇怪,这么小的孩子竟然会说汉话。”学校教育之前,这里的孩子在家庭在社会的交际工具就是藏语,藏语是他们的母语。由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音体系与藏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入学后对汉语感到非常陌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因畏惧心理而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学陷入了难——怕——差的不良循环,汉语教学起步艰难。
3.教师期望过高,师生双方缺乏成就感
民族地区的孩子汉语基础差,在教育中丝毫的打击,他的学习信心都有可能导致其学习热情的下降。许多汉语教师与我谈起话来,都是一肚子的委屈:“当初怎么就选择了汉语教育事业?”都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没有成就感。期望过高,失望在所难免,教师的失望导致了学生缺乏成就感,因而也就缺乏了奋斗的信心。教育有个最近发展区,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如果使得他们“跳起来”还“摘不到果子”,那么,他“摘桃子”的热情可能不会持续很久。
4.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模式没有完善
听课中发现,教师的教学效率很低,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汉语学习不是很重视语言的潜移默化,不重视阅读,只是一味地迎合考试。高二的一节汉语课,提取课文中的10个生字,对这10个生字组词造句,找出它们在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就结束了。我觉得,这种阅读识字汉语教育的方法,类似于我们10年前进行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藏区还没有建立适应本地区汉语学习的教学模式。母语是藏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母语语言的学生学习汉语,与“语文”的教学更有质的差异。但是,我们藏区的汉语教师完全可以借鉴国外汉教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国内普通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我们的汉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5.应试教育的存在,导致汉语教学急功近利
时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估,对一个教师教学的评价,最重要的标尺还是中考和高考成绩。“考”指挥着、决定着、左右着教和学。所以中考、高考是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的圣旨。一次次的考试评比,使得汉语老师只剩下教授基础的字词了,只剩下机械的语言训练了,学生能有兴趣么?没有文化承载的语言是苍白的语言,没有文化承载的语言教学更没有鲜活的生命。
6.汉语教学缺乏练习资料,扩展强化无法进行
在考察中,笔者发现,藏族地区有许多教师十几年上课都只靠一本教科书,其他资料一无所有,教科书没有教师用书,(且不说一千多学生的高级中学,没有一个汉语言专业的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语文教师);学生学习汉语10多年,除了一本教材以外,没有一本练习册之类的教辅读物。教材练习资料的缺失,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营养不良,它将导致汉语教育整体的荒漠化倾向。
二、促进学生汉语文学习的教学策略
1.提高认识,明白汉语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汉语的学习更为重要,有识之士提出了“学习本民族语言是为睁开眼,学习国语是为站起来,学习外语是为走出去。”可是,文化多元主义不等于文化的部落主义,失去了这个前提就不负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多元发展所带来的也并不总是和谐的音符,还有多元文化冲突,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交化冲突。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作为文化表述载体的语言,绝对不能走排外主义,如果不会汉语在社会就业和交流中就会有很多的不方便。举个例子,加拿大政府包容多元文化,造成任何文化都可以无忧并存的假象,结果使得公民就业时才发现不懂英语(官方语言)寸步难行。有人对此现象进行了抨击,认为政府引导不够。任何部落主义的做法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我们党和国家以民族平等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强调民族语言的平等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党和政府的其他有关政策法规,保证了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但语言的法律地位不等于语言的社会功用。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交际范围的大小,使用的国家、民族人口越多的语言,它的社会功能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要坚决走出学习语言问题上的误区,纠正学习汉语问题上的片面认识,即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民族聚居地区是通用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本民族内部交际的主要工具。但是,汉语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交际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中华民族最广泛的通用语言。这种思想很难冲出自身的种种限制而走向全国。
2.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师德感召学生
藏族同胞多是生活在边远高寒的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当地交通闭塞,经济文化教育落后,如果希望少数民族学生在如此条件下也像中原腹地的学生那样,在汉语的运用方面,见多识广,思路开阔,那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只有着眼于实际,热爱和关心民族学生,千方百计解决其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的教育”,才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期望效应。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负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感,每时每刻以学生为美的形象来塑造,刻意追求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态,不断给学生以美的印象,那么,师生将处于一个和谐的美的统一体中,学生情感必然会向羡慕、信赖、崇拜、模仿教师方面发展。如此条件一经成熟,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师再给学生投去激励的目光,倾注期望的感情,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授汉语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现代教育讲求教育要设立最近发展区,超过发展区而确立目标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缺乏了学习的兴趣也就缺乏了内驱力。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自己不主动的学习,仅凭教师的灌输又能传授多少知识呢?许多汉语教师对作为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汉语教学有过高的期待,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揠苗助长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会扼杀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的信心。汉语的教学中,适当的降低期望值都会增加师生的成就感,将有利于教学的良性发展。
4.文化介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同意识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而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综合性的感知和领会,教语言必须言文化已经成为公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互为表里的不可分特点,说明只有将二者的学习有机结合,方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介入文化,才能拓宽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渠道,使学生产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意识。在教学《内蒙访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汉语》第四册)时,教师可以以“引导学生理解写作思路”为主线,开展阅读教学。先设置一个问题:翦伯赞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去内蒙寻访古迹,他看到了什么,他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然后,引导反复地阅读,当学生理解了过去胡人和汉人有过战争因而有了长城,但互相阻断不能解决问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敢于向少数民族学习才是“大大的英雄”;在大青山下作者看到了昭君墓,昭君出塞有助于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时,学生恍然大悟,心灵受到了撞击——民族交流强于互相阻隔,民族和解永葆共同发展。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加深了字词的识记程度,但这一切又不是枯燥乏味的,它渗透了审美教育,思想教育。
5.他山之石,构建开放的汉语教学模式
藏族学生汉语文的学习不同于普通学生语文的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语文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走大语文的教学之路,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经验,我们在汉语文的教学中,完全可以移植其理论和做法。
所谓“大语文”就是语文教学领域、范畴的广泛化、扩大化、社会化,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的语文教育。用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的话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体两翼”。“一体”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主题,“两翼”是指语文课外学习、社会语文实践。亦即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三个课堂”,其中,课堂教学是“轴心”。
全国中语学会名誉理事长刘国正先生认为,“大语文教育”思想代表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朱绍禹先生预言,总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要向“大语文教育”靠拢。该思想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必将成为21世纪语文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研究和实施效果来看,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育中,“大汉语”完全可以行得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放汉语阅读教学的环境,努力构建汉语与生活沟通的、人与社会联系的,面向外界开放的、多元一体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自觉意识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是一条强本之路。
首先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依据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不断转换的流程,汉语教师要善于开放教材内容,注重在生活中选取合适的文本加入到学生的阅读视野中,扩展学生阅读面,加速信息的输入,也就必将有更多的信息输出。
依据语言学的理论,语言符号是后天习得的,这个“习得”就是模仿的过程,他通过别人的重复、更正、赞许等反馈正确的说法得到强化,由此而形成正确的说话习惯。随着学生阅读量的提升,学生的语感就有了,教师也就从花费所有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嚼烂,把一篇篇文章进行肢解,死死抱着教科书的内容将汉语教学“经文化”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汉语世界遨游,逐渐浸染到语言学习的真谛,将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开放性的汉语教学模式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语言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思维方式,进而推动他们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积极性和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6.科学评价,充分调动汉语教师的积极性
我在上公开课《内蒙访古》,课文较长,在教学时,我在随文识字的教学中进行了课文内蕴的解读。课后,一位当地挺有名的老教师由衷地对我说:“我们都是横向地切开文章,可是你纵向的切开了文章,内容跨度大,学生也学得有趣。”我说:“我讲课不像你们拘谨于考纲,比较自由罢了。”后来,探讨汉语文课程的评价,许多教师对当下的汉语教育评价很有意见,学校的教师评价影响了教师的学生评价,而学生的评价又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民族地区的汉语教育,是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虽已茁壮成长,但还很脆弱,教育机构和学校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科学合理:评价内容不要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从这三个纬度,立体的全面的进行教学评价;评价视角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着眼点指向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养成,凸现汉语学科个性。
7.因地制宜,教师参与编写教辅读物和配套练习
汉语教材缺乏配套的练习资料,这与正在建设的教材更新有关。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线教师最清楚自己的学生水平,每个一线教师都可以自己编写相应的练习资料。当然,一个人的精力和知识体系可能有限,我们完全可以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个人编写一个模块或者一册书,这样,大家就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学生的成绩,也能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虽然累一些,但是必定有更多的甘甜。
教辅读物可以根据贴近生活的原则给学生列一个书单,如《霍岭大战》《格萨尔全传》等,引导学生适度地开展课外阅读。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同行询问他们成功的一些经验,回答道:“强本为上”,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是仅仅拘泥于教纲和考纲,着手于课内,放眼于课外,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籍,关注文化现象。这样,教学路子活了,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赵慧.双语教学纵横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9-57.
[2]王伟明.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34(4):38-40.
[3]耿红卫.语文教育的“大语文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5,(5):102-103.
[4]张国生.“大语文教育”20年[J].中学语文教学,2003,(5):9-11.
[5]韩俊魁.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介入的几点思考[J].语言与翻译,2001,66(2):63-65.
[6]葛烨.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反思[J].语文学刊,2005,(5):27-28.
[7]伍铁平,叶蜚声.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