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课教学中的培养之我见
2009-08-01张蓉
张 蓉
[摘要]:中学生物课程目标中,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明确要求。新课程强调,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关键词]:生物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做出相应的变革,应当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还要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中学生物课程目标中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有关的明确要求。在此,我仅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培养方面,谈几点自己的观点及做法。
一、爱国思想方面
做人以德为本,教育以德为先。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祖国的繁荣昌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例如,中国大地物博,拥有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动植物资源,像大熊猫、银杉、水杉等。我国是野生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是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程度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我国在许多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首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蛋白质;袁隆平首创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在研究基因组计划中,我国成功完成全世界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的框架序列图。这种种事例,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创新精神方面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新活动推动着历史的进步。江泽民反复的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创新、实践。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时,教师应常问一问学生:这个实验是否可以改进一下?实验材料是否能更换?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你会如何去想、去做?在学习“生长素的作用”一节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没有金丝雀翳草、燕麦,我们可用何材料代替,哪种更好?”“如何证明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部而不是尖端?”对于前一问,学生很快想到可用小麦、玉米等其他单子叶植物种子去尝试,并最终确认玉米种子效果最好。对于后一问,经过讨论实践,学生们也有了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在胚芽鞘上画出等距离标记线,标记线间距离增大处即是生长部位;有人提出,沿胚芽鞘上画竖直墨线,墨线断裂的地方就是生长部位;还有人指出,胚芽鞘去掉尖端后仍能直立生长,故生长的部位不是尖端。当然,质疑问难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还需凸现学生这一主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自信心方面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强,大脑思维就活跃,容易产生灵感和创造力;反之缺乏自信,大脑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学习效果就差。而自信心需从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教师除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赏识教育”,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指责外,还可以利用课本中事例或内容,鼓舞学生。在讲解有性生殖过程时,我借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胜利者。早在受精时,在上百万的精子中,只有最健壮、跑得最快的那个精子才有机会和卵细胞结合,才能发育成胎儿并最终成为在座的各位同学。既然在生命的一开始,我们就是冠军,那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不能自甘落后,应相信自己的实力,争取仍当胜利者。”学习“细胞分化”时,我引申说:“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就像机体中的一个个细胞:刚出生时彼此差别不大,而在成长过程中,如细胞分化,逐渐具有了各自的特点、作用。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在将来的社会中必将有发挥特长的一席之地。”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团队精神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束筷子不易折;三个臭皮匠抵得过一个诸葛亮。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在当前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尤为重要。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包括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例如,组成细胞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纯完成一项生理功能,各种化合物只有组成细胞,才能执行一定的功能。再如,学习细胞质的组成时,我们知道每个细胞器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然而真正要完成一项生理功能,需要多个细胞器的共同协作;分泌蛋白质的产生,需核糖体合成多肽,再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变为较成熟的蛋白质,最后分泌出细胞膜。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有线粒体提供能量。另外,生物界中,团体合作的例子有很多:大豆、根瘤菌互利共生;海葵和寄居蟹共栖互助;羚羊合作越过悬崖以逃出猎人追捕;动物群居以便捕食、御敌……动物尚知精诚团结,何况人呢?教师不但可以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分组实验的本身就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五、环保意识方面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温室效应、沙尘暴、噪音污染……究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不懂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现象中,寻找契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做法。例如,看到刮大风时尘土飞扬,教师的课前开场白便是“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看到大雨倾盆导致路面淤沙,教师便可顺势提起气候异常的原因及水土流失的危害;看到有人焚烧树叶、垃圾时,许多同学掩鼻捂口,绕道而行,教师上课时便多了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有关内容。诸如此类,教师通过身边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种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错误做法,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人的关系,唤起学生的责任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新课程强调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在教学中,通过上述努力,可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逐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