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教育——语文课堂的心灵体操

2009-08-01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课堂学生

王 晶

[摘要]:美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可以照见自己,使自己采取一种态度,并逐渐形成美的观点,从而确立自身美的品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的善良的和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课堂 学生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正向着开放性的创新教育方向发展,已不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了,而是提出了更远大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美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可以照见自己,使自己采取一种态度,并逐渐形成美的观点,从而确立自身美的品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使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在他们的心灵对于多种思想、形象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感知到的和想到的一切事物的色彩都非常敏感的时候,就要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的善良的和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激发情感,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具魅力。初中语文是情感的,是诗意的,是最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科。课本中的情感宝藏决定了语文课堂也必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使学生感受,体验,升华这些感情并品味到作品中的思想美。如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显、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

二、探究内容,分析挖掘作品中的形象美

文艺作品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讲授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作品,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欣赏人物形象美。通过深入作品、探究内容来欣赏人物的形象美。

教学中的审美人物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生打开教材,先看到的不是直接形象,而是一行行的渗透着满含人文之美的文字。从教材《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王熙风的肖像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应当从相法上向学生指明“三角”、“吊梢”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淫邪之相。而金丝、银边,美玉、珍珠,一身的珠光宝气,妖艳凌人,显出王熙风的俗气、贪婪。“粉面含春威不露”更是她“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的性格的典型写照。曹雪芹把王熙风这个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这些生动的描写初到学生眼里,不过是一行行的文字,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再经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出现形象,才能从中受到感染。有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语言中介,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人们的艺术修养,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三、品味语言,感悟并享受作品中的意境美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我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教师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乐或哀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艺术美,就会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吸取营养,才能不断丰富美育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语文课堂学生
学生写话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