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高考:审读题干必须强化三种意识

2009-08-01叶友丽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6期

叶友丽

[摘要]:审读题干,是正确解答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一要务。要求学生审读题干,必须强化他们的三种意识:圈划意识,捕捉意识,整体意识。本文以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语文卷的相关试题为例,探讨这三种意识在解答试题中显现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审读题干 圈划意识 捕捉意识 整体意识

语文高考试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有“问”才有“答”,只有明白“问什么”,才能清楚“答什么”。遗憾的是,在实际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师生往往更偏爱分析“答什么”:解说答案的由来,解释答题的步骤,强调答题的规范。相比之下,“问什么”的门前,多少有些“冷落鞍马稀”。实际上,掌握那“答”固然重要,把握这“问”更是必不可少,否则就会答非所问,白费功夫。

“问什么”,都在试题的题干之中——题干既是命题者对考生的限制,又是命题者对考生隐藏的提示。命题者为了避免模糊和误解,不得不在题干中透露一些自己的命题意图,暗示解题的技巧和范围。所以,考生在解题前,认真、全面地分析题干的含义,揣摩和捕捉其中隐含的信息,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答题效果。我认为,面对语文高考,考生审读题干必须注意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一、圈划意识

目前,广东语文高考试卷形式相对稳定,考生对试题面貌也相对比较熟悉,尤其是选择题。然而,这种熟悉往往容易造成经验主义错误,很多考生一上来注意力就集中在题目的具体内容上,而对题干只是一眼带过。比如第一道选择题,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常规选择题,就有这样几种不同的提问方式:读音全相同/全不相同;读音全都正确/读音全不正确;读音有错误/错误最多,甚至有的和字形一起考查,“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凡此种种,考生如果不认真审读题干,不明确题目具体问什么,答题自然无法满足命题者的要求,非常容易出错。

应对的方法是:划圈圈作标记——把题干中的限定要求(如上文中黑体字部分)圈出来或划出来,引起自己的充分注意。同类的还有:字义题的使用恰当/使用不恰当;语病题中的没有语病/有语病;文言实词题的解释正确/不正确(错误);虚词题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不相同;文言理解题的直接表现/间接表现,全属于/不属于,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等等。

主观表达题也是如此。考生在考前都接受过大量的训练,熟悉命题的形式。因为熟悉而不能用心,正所谓习焉不察,才看到这是第几题,就以为自己已经知道问的是什么,忽略了题干的变化,没有分析此题的要求与同类常见题的异同,按照平时训练的思路仓促下手,失误就在所难免。

例如,2009广州一模现代文阅读题14题——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题干明确要求要求列出的“这些”观点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不同看法的“那些观点”,是别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但我们考生的答案大多是直接截取文中作者的观点“意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境生于象而超乎象、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所答正好和题干要求相反。试问,是我们考生读不懂题干的这一句话吗?显然不是。评卷时候只要我们让考生再读一遍题干,什么都不用讲,个个恍然大悟。这里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考生对这类题型太熟悉了,一看到问题就以为是常规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结果当然是下笔就错。应该怎么规避呢?很简单:划圈圈作标记。树立圈划关键词的意识,养成随手圈划的习惯。如果能在审读题干时把关键词圈划出来,不仅这种错误可以避免,而且还可以注意到“分点列出”这个具体要求。

题干的关键词往往揭示解题方向,提示答题范围,包括题干中的单数和复数,是“哪些”“各种”,还是“哪个”“一种”或“某种”;包括题干中的疑问代词,是“怎样”还是“什么”,是否问了“为什么”,只要考生养成随手圈划作标记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扣住关键词作答,那么即使在高考考场那样的严肃气氛中,也不至于因为紧张而出现疏忽发生失误。

二、捕捉意识

题干的关键词往往暗示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圈划出来之后还要训练考生捕捉题干隐含信息的意识。

例如,2009广州一模文学类阅读题17——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这里,题干里面至少有两个信息隐含其中:这两个情节的设置是直接指向司机这个人物形象的;是两个具体的情节而非一个。捕捉住这两点,答题就自然能从司机的形象入手,分别分析这两个情节与司机的关系,避免因没有概括司机这个形象或没有分别陈述这两个情节各自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而只是笼统回答“将两个情节进行对比”这样的答题失误。

这里的捕捉,其实就是寻找就是筛选。审读题干,一定要弄清楚题干的要求,到底问了几个问题,是问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本题给了多少分,弄清楚这些问题才有利于筛选信息,有利于分条作答,一般情况下每一点是两分,如果此题总分是6分,那么答案常常就有三个要点。寻找信息区域,就是根据对题干的审读,确定答案在原文的位置、范围。筛选信息,就是在所确定的信息区域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

三、整体意识

高考命题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决定了每一道试题题干表述的准确性。换句话说,试题题干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个词每个字,都是必不可少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可惜,我们的很多考生答题时,往往因为仓促而草率,眼睛是设置了“?”的搜索功能的,一扫到“?”那里,就立刻定住了,题干上的其它内容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马上抓住“?”前的几个字做文章。

例如,2009年广州一模诗歌鉴赏第(2)小题,问“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相当多的考生如此回答:“从‘不妨随处一开颜这一句诗中,可以体现到作者虽然被免官,但这件事并没有影响他,寄寓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感。”“‘不妨随处一开颜表达出主人公看破世事,乐观向上的态度”,或者直接答:“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情”。很明显,前者没能结合全词分析情感,以偏概全——题干中明确要求“请结合全词分析”,如果注意到了这一点,全面的审读题干,还会如此断章取义,只抓住一句诗就瞎子摸象出“乐观旷达的情感”吗?后者更是离谱,题干明明是问“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也是非常具体的要求,情感要求具体,当然要从形象中揣摩,题干当中也非常明确的限定“这形象寄寓”,因此,综合题干上的问题,这一题要答出情感,得先分析形象,把形象分析清楚到位之后,“寄寓的是怎样的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题干毫无疑问是考生答题的指挥棒,得让考生从它的“起”一直跟到“落”,指挥棒起落的动作本身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我们对它的解读,当然,也必须从整体从全局着眼。如果考生抓不住题干所提供的全部的关键的信息,而是只关注了其中次要的信息,那么,下笔作答必然缺乏充分全面的思考,答案也肯定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

审读题干的这三种意识,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如能题题落实,处处留心,并把它变成自然而然的下意识,那无疑又是我们解题的一柄利器,它有助于我们克服答题的盲目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