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2009-08-01汪宁王忠华
汪 宁 王忠华
[摘要]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普遍受到尊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及其此理念对学生培养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管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9)03-0429-04
高等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其发展和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发掘自己的各种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必然选择
我国古代经典《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治理北大时期就提出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有:开放性,科学性,民主性,情感性。以情感的沟通促进管理,是对人的尊重。尽管蔡元培的教育管理理论与现代各种管理理论相比,其科学性、精确性还不完善,但在总体方向的把握上,蔡元培先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人变成了经济人,为物欲所羁绊,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价值的衰退和生存意义的丧失,大大限制、阻碍甚至破坏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人际的亲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淡漠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个性充分发展也受到制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作为人的培养的主体,教育承担起人本教育与管理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创造与价值已义不容辞。
(一)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加注重人才的素质与特色,追求人的个性与创造力
当今世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又一次把我们推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当代和未来的科技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知识和人才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人才将大幅度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的创造性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能否赶上和超越当今发达国家,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而创造型人才的基本要素与特征就是: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好奇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等。一个富有创造能力的人,在他的身上必然具备一系列创造素质与人格特征。这种创造素质和人格特征与天赋条件有关,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的学习与实践。
(二)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首先,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以人为本”。高校的发展是物资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整合共同起作用的结晶,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资源。高校的管理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即一切为了“育”好人。一所成功的学校,不仅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而且需要发挥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其潜力。法国管理学家罗贝尔·萨蒙在他著作中引用了亨利·明兹伯格的一段话:“管理已经成为一项主要基于分析性方法的技术任务,而制定公司战略则首先是一项综合性任务。在我看来,我首先相信知识的获取和对人的开发;相信直觉的力量,相信一种根据经验的和渐进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在学习中可能偶尔采用者);相信新生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句话,我相信人。”萨蒙分析了这段话,他说:“无论在管理中或生产中,翻米覆去老一套的常规工作,正不断地失去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是全体公司职工的创造性潜力处于最佳状态。”正如所言,高校的发展需要在学校领导带领下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去完成学校的发展目标,挖掘其内在潜力,才能真正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学校的发展就是学校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追求人才资源开发的人本性和归属感,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开发,致力于人才的合理利用,做到人才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管理体制的合理化、规范化。因此,学校人才资源开发首先应体现为学校人才资源的可预测性和管理性。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对本校的三支队伍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构成等进行分析,合理优化配置学校人才资源。学校在分析自身当前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及对未来自身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决定对人才数量的动态性增减。各类岗位的设置及配备既要能突出学校特色,又要人尽其才、发挥全体人员的特长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人性化的制度管理、绩效评定、情感管理等途径进行对人才资源管理,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三支队伍是学校人才资源重要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发者和实践者。
其次,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更需要体现“以人为本”。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的开放的国际化教育。是使人能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终身教育。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的人,就要力求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学校、教师、教材以及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均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其结果必然是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高校教育者必须站立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清醒而切实地把握时代所要求的“以人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特点。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我们知道,高校的教育本应该为学生的成长、过有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础,而目前的教育却走向了一个“死胡同”,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技能,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重视学业、重视分数无可厚非,只是不能以分为本,以考为纲,殊不知这样的培养标准只会抹杀更多学生的个性本色,让他们不能体会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成功滋味。就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言,更倾慕于有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目前教育环境中更多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局限于对“才”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忽视了重视人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了很多学、Ik优异的同学时,他们的品德却不尽如人意。比如缺少感恩的心,合作意识不够强,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等。而这些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为人处世、学会生活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围绕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指导方向,努力拓展学生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当好学校的参谋和助理,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增加社会实践的体验,用各种方法和形式让他们有参与感,就会使他们不断在实践中健全人格,培养能力,展示才能,唤回自信。我们相信
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才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现
(一)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教育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更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被管理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这是高校教育管理“既教又管”这一特征的直接显现。而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机关事业管理或以增加生产效益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尽管都把对人的关注作为管理的核心问题,但管理中的人仍然只是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作为“经济人”而进行管理。与此不同是,学校教育中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把管理的目标定位在育人上。因此教育管理的理念应该是充分人性化的,应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
传统的学校管理基本上是按照垂直管理的模式,由校长行使家长式的管理权威。而现代意义的学校管理,则大多数是按照行政职能和科层管理模式,由上一级根据权限向下一级实施控制和管理。管理便是控制,管理者便是控制者。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中,管理者必须首先是教育者,而教育者也是管理者。打造精良的高校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主动充电,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提高个人素养。目前在专业技术、管理、工勤这三支队伍巾,他们在物质待遇方面逐渐有了提高,但仅用高薪、住房和各种优厚的物质激励手段已经不能充分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学校和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更看重的是良好的精神激励因素。关注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心里健康,创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鼓励他们在恪守职业道德前提下施展才能,扬长避短,同心同德,始终坚持尊重个体、了解个体、激发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自我评价体系,强化自主管理机制,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重视感情和优化利益机制,使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的理性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三支队伍对高校的满意度,实现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为他们提供一块施展才华的天地,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将学校发展同自己的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为学校的发展不遗余力。
(二)努力营造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氛围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必须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和以服务为本这三个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管理层面。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把教育管理的重心落实到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目标上来。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不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为代价的,而是以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础。教育管理的形式不能过度追求整齐划一的管理标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与多样化的需要。高度企业化或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只能适合某一阶段教育中的管理手段,而不能也不该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模式。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优良的品质。因此学校管理中的人本意识就是要突出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中的学生意识。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此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付诸行动,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努力营造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氛围。第一要搞好教学服务。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第二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从学生生活、安全、健康着手,为学生提供饮食、医疗、安全、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服务学生应体现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真正把对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第三要做好育人服务,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学习舒适的校园,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浓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大学精神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四要强化就业服务。就业是大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出口畅,进口才会旺,要切实做好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
(三)把握时代脉搏,为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其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不论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是社会管理体制的革新,都是以捌有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先导的。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基地的高等院校重任在肩。
第一,高校应把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我国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还有很大差距。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缺乏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阶层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必应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创新性人才要以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针对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材施教,实行扬长避短的教育,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二,适应时代要求,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高等教育。按照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一是改进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二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三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大胆猜想,重视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的使命代表着时代的使命,大学与社会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以人为本”是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品行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而得到全面发展。传统的大学教育,文理分开,学文的人不懂科学技术,学理工的缺乏人文素养。实践证明,过分“专业化”,或只强调技术教育,或只强调人文教育,其严重后果就是加剧了大学教育中的单一技术化和非教养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消退。
(四)拓宽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实现高等教育全球化目标
大学教育不应只强调技术教育,以致成为技术训练机构。因为技术虽属实用,却有被淘汰的可能。如今高科技的成熟期都相当短,如果在大学里过分强调实用技术,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的修炼,忽略了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来极
容易被淘汰。因此,要培养能力强、知识面宽、富有人文关怀品格的多向型、复合型的人才,即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如何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率先成为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地?除了上述有关教育理念、办学理念需要创新之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即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
大学应始终是最能吸引国内外名流的地方,应该经常和广泛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校最浓的氛围理当是学术氛围,要让学生随时都能强烈感受到这种氛围的激励。学校要为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地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要尽可能让学生用两条腿走路,即学自然科学的要具有人文修养;学人文科学的要熟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工具性技术。要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懂得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国际的经济、技术、教育、文化联系日益频繁,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通晓国际事务,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缺口是各类善于创新的高新技术人才、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企业家以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确立世界眼光,扩大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
综上所述,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要努力创造绿色生态管理环境,实行多向多维的“互动管理模式,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应是互为管理的对象与主体,由此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民主、和谐,彼此互动联动,合力促进师生与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增强服务意识,变“管理教师”为“服务教师”。学校各部门的角色由“管理者”变成诚心诚意的“服务者”,通过角色的转变,把“人本化管理”的办学理念落实到实处。学校教育的品位取决于教育者的品质,要真正把学生的需要作为管理的目标,改变传统管理中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等暴力式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间命令与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主从关系,以避免像传统管理中那样管理者把从管理体制中获得的管理权限直接转化为管理者的权力。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因为受教育者而存在,管理同样因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获得意义。
责任编辑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