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型理论看词语意义的归纳与分列

2009-07-31王吉辉

辞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义项相似性原型

王吉辉

摘要词语意义的分项与归纳不妨借助原型来作为实现的理论支撑。义项的多少一般取决于原型意义的多少,所有围绕着原型意义的其他各类用法都应该纳入到同一义项中。不同类型的工具书也可以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对此作出调整,将围绕着原型意义的其他用法再作下一层次乃至于下两个或更多层次的分列,从而显示出差别。

关键词义项原型辞书

通常地,同一个词语会因使用场合、语境的不同而于具体用法上呈现出某些差异——或是内容上的,或是程度上的,等等。“拥挤”在具体用法上的表现就是如此:

第一类:

1a)他们行至石太铁路的同心桥,这里正为喜迎春节搭建彩门,桥

下行人空前拥挤,不少人急得从桥上横跨铁路。

1b)娱乐设施,也是商场人群拥挤的地区。

第二类:

2a)市场热闹了,但秩序也乱了起来,占道经营、摊点拥挤杂乱、不

法商贩销售伪劣商品等问题,引起群众不满。

第三类:

3a)目前,生活贫困、住房紧张、供水不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正威

胁着世界各国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3b)地铁在正式投入使用后将有助于缓解德黑兰目前交通拥挤状

况,并有助于减少该市的空气污染。

第四类:

4a)拥挤的街道、狭窄的桥梁、破旧的房屋、昏暗的路灯,与秀丽的

山水越来越不协调。

4b)全国投入春运的车辆总数达到75万辆,日均发车120万至130

万班次,车站并不拥挤,春运有条不紊……

第五类:

5a)一些家庭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借“五一”节假期出去潇洒一下

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然而钱在拥挤中贬值了。

5b)在迈向新世纪之际,桂林人民决心改变拥挤杂乱的城市面貌,

为千年古城进行整容……

5c)拥挤的主城区,人口的密度终于开始逐年下降。第一类中,“拥挤”用于形容人。第二类中的“拥挤”用于形容“摊点”。第三类中的“拥挤”主要偏重于形容车辆。第四类中的“拥挤”主要用于形容“人和车”:例a表面上”拥挤”的是“街道”,而实际上应该是街道上的人和车;例b同此。第五类的“拥挤”用于形容的对象没有明确的所指,较为宽泛,如例b“拥挤”既可以指“人和车”,也未尝不可以指说城市中的其他事物,比如建筑、住房、店铺等等。

“拥挤”这样的词十分常见,如和气、很、手段、参考、惹、馋、计较、漂亮、惨淡,等等。

词典中如何处理词语具体用法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是归纳——将它们统统归并成同一义项,还是分列——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几个义项,时下主要依据的是,同一词语不同具体用法之间的联系情况。具体说来,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对于出现在a语境下的任一词语A,它的意义是A,若A出现在b语境下,先尝试着用在a语境下总结出来的意义A。进行解释,假如能够解释得通而且与上下文意思相衔接,说明b语境下A的意义与a语境下的意义A-之间不存在什么差异,可以将它们归纳成同一义项;假如用法上差异十分明显,用在a语境下总结出来的意义A。无法对b语境下A的意义作出解释,则表明b语境下的用法是有别于A。的另一意义,宜将它分列作另一义项。词语的其他义项也都由此而来。

拿“拥挤”来说,它在具体语境下的用法存在着细微却明显的差别:

第一类:地方相对地小、人相对地多

第二类:地方相对地小、摊点相对地多

第三类:地方相对地小、车辆相对地多

第四类:地方相对地小、人和车相对地多

第五类:地方相对地小、东西相对地多但是,若将第五类的意义套用到其他各类,也都能解释得通。因此,“拥挤”的这几类差异性的用法就归并成为一项:地方相对地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地多。

这种方法得到社会认可并被广泛采用,与该方法自身的特点紧密相关。首先,用它能在所限定的范围内相当准确地描写出属于该词语的不同意义。其次,它简单易行,操作上十分简便。最后,该方法还便于广大群众掌握,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词语的意义。当然,问题也不是不存在。其中最明显的是,对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出现的不同用法之间的联系情况、联系程度等缺乏理论上的分析,使得人们在把握上往往带有相当强的主观性,进而造成义项的归纳与分立见仁见智。这一点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在词语意义的处理上看得清清楚楚:

现代汉语词典

新华词典

保留①保存不变。①留着,保存下来。

②暂时留着不处理。②指对不同的意见暂时不作处理,待

③留下,不拿出来。以后解决。

包袱①包衣服等东西的布。①包裹着衣服的包儿。

②用布包起来的包儿。 ②比喻思想上的负担。

③比喻某种负担。

④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

的笑料。

宝藏①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①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

指矿产。②有待进一步发掘利用的财富。

可以想见,假如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的话,相信义项归纳、分立上的这种不同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小义项归纳与分立上的这种主观性,一方面,要于理论上对如何分别义项作出理性的分析,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地建立起义项归纳与分立的各种模型,使理论的分析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完全贯彻和保持基本上的一致。

认知心理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发现,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通常是借助原型来实现的,并由此而主张:

1实体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加以范畴化的,而这些属性并非是经典理论中的那种二分的理论构件,经常是个连续的标度。

2实体的范畴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然后根据其他实体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或者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典型”(prototype),即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

3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与较差的样本之分。

4如果某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又和其他范畴的典型成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这种事物就处于两个类的边界。

虽然原型理论并非发轫于对语言的分析,但源于社会对客观世界认识特点的这一理论对语言中诸多现象的分析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应用价值,这在涉及词语意义的分析中会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要知道,词语的意义尤其是它们的理性意义与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个词语义项的多少,根本上取决于它在社会中被使用的状况:若使用的场合多,指说的对象多,其内容被概括成不同意义项目的可能性就大;反之,若使用场合有限,指说对象较为单一,其意义内容被概括成一项的可能性就大。只是这种归纳、概括多半是建立在语感之上的,这样一来,经归纳、概括而来的词语意义就免不了掺杂有相当强的个人主观性,从而造成词语意义理解上的偏

差。

词语意义的归纳、概括不应是随意的,而须有所遵循。人类认知上的原型规律应是这种遵循的重要基础。

原型理论用于词语意义的归纳与概括,至少可以从理论上对如下问题给出较为明确的回答:

1同一词语的哪些具体用法可以归并成一项意义?同一词语的意义什么情况下可以分立、应该分立?

2什么样的内容才可以用来组成词语的义项,或者说,词语的义项怎么样来表述才更为恰当、准确?

意义的归纳、分立需要以原型为基础,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即对于任一词语在具体语境下的各种用法在最终处理上是归纳还是分立,应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且在多大程度上互为相似这两个角度来全面考察。

考察可这样来进行:首先选定其中的任一项意义比如a1,比照它与其他意义像a2、a3、a4等之间是不是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若彼此之间无任何相似性,说明缺乏合并的基础,须分立;若彼此之间极为相似,则有理由考虑将它们作归并处理。

下面以从语料库中收集来的具体语料为例对如何贯彻这种理论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体形

1a)这儿的牛全是黄牛,体形高大,两只长长的角向外弯曲。

1b)特别是成人活体之间移植肝脏,要求被移植者的年龄不超过50岁,而且要双方血型相同,体形相近,因而难度更大。

1c)包子的体形比较好看,通常以拉出的不同折痕命名,计有菊花顶、八大折、螺丝口和半月体、新叶形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1d)塑像造型很讲究,既有光的亮度,也有线条的刚柔。棱角分明,富有动感。从大处人手,从小处着眼。大至体形肤色举止,小至头发眉毛皱纹,甚至指甲都与真人一样大小。

2a)即使想要一张清单,也要顾虑一下自己与“熟人”的面子,惟恐稍有不妥,惹恼了医生。

2b)黄场长就是不答应,惹得来人大动肝火。

2c)靠“银弹”乞一纸“建交公报”,以高价买些军火,小志得逞,便得意忘形,惹人耻笑。

2d)他们的满意是有道理的:公交线路纷纷跟进,配套设施渐已成熟,各式店铺竞相开张,惹得居民笑称有了自己的“南京路”。

2e)不仅“京糖”的品牌有了很高的知名度,而且漂亮的袋、盒、筒包装惹人喜爱。

2f)因此这一招就成为山里人世代相传不担风险不惹是非的生存法宝。

2g)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妻子一直坐在女儿身旁给她保驾护航,生

怕她交友不慎惹来麻烦。

“体形”在例1a中用于指说黄牛,在例1b中用于指说人,在例1c中用于指说包子,针对的是食品;在例1d中用于指说人体塑像,针对的是假人。若从彼此相似性程度的角度来观察,上述诸意义之间的关系大致可描述如下:

①指说动物的例1a、指说人的例1b相似点多,彼此十分接近;

②指说食品的例1c与指说塑像的例1d存在部分相似点,彼此较为接近;

③指说假人的例1d与指说人的例1b存在部分相似点,彼此较为接近;

④指说食品的例1c、指说动物的例1a和指说人的例1b相似点最少,关系上较为疏远。

显然,具体意义较为接近的例1a、1b需作归并处理,宜概括成一个义项。但也应该看到,例1d与例1c也都与例1a等存在着相似性,只不过与它们的关系稍远一些罢了,尤其是例1c,与它们的关系更远些,基本上已经处于相似性的边缘。对“体形”的义项因此可有两种处理。一种是将上述诸用法处理成一项意义:人、动物或物的形状。另一种,将处于相似性边缘的用法单独另条处理,将整个意义分立成两项: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物的形状。(《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①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②指机器等的形状。)

“惹”在例2a指因动作而引起,例2b指因言语而引起,例2c指因某种行为而引起(不好的事情),例2d指因某种行为而引起(令人高兴的事情),例2e指因外形而引起,例2f和例2g指因种种情况而引起,等等。“惹”的这些用法中,例2f和例2g的意义具有典型性,其他各用法都围绕着它并与它紧密联系着。这么看来,它们宜作归并处理:(言语、动作行为、外形等)招引、引起。[《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①招引;引起(不好的事情)。②(言语、行动)触动对方。③(人或事物的特点)引起爱憎等的反应。]

上文所述已经充分地表明,词语义项的多少最终应取决于以原型理论为基础的概括与归纳。接下来需要弄清楚的就是,那些被最终概括、归纳成同一项的意义,内容上应该怎样来表述呢?换言之,词语的义项应该怎样表述才较为合理、恰当?

同一词语的诸不同用法之所以能够被归拢到一起形成意义中的一项,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的同时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似。这种情况下,用以表述它们的义项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被概括的这些同中有异的各个用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唯一可以实现的途径即是从它们中挑选出意义内涵上具有原型特征的那一个。因为只有原型,才能典型地代表相关的其他用法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用法。也就是说,义项的内容同样应该是原型的,具有原型性质。

词语意义的原型内容表述大略有两种情形。其一,原型意义已经存在,是该词语具体语境下的某种用法,可以径直将它拿来充作义项的内容,上文“拥挤”的意义“地方相对地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地多”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其二,词语现实出现的各种具体用法都不能成为它们中的代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人为的干预,通过从诸意义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性的意义来作为义项的具体内容。比如“体型”:

3a)在舞台上,由于演出需要,可以按照演员的体型在尺寸上作些

调整。为增强舞台效果,服装面料上讲究一些也无妨。

3b)在完成了鸡类完整基因图谱后,人们就可有计划地培育体型大、生长快、食量小、不易患病的鸡,或使母鸡产下营养价值较高的“超级 鸡蛋”。

“体型”在例3a中用于指说演员,对象是人,例3b中用于指说鸡,对象是动物。针对这两种情况而形成的原型应是:人体或动物体的类型。(《现代汉语词典》:人体的类型。)

用原型理论来指导各类工具书的编纂实践,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显示出其优越性。

1能够使词语义项的归纳与分列有所依据,将人为的主观影响因素降到最低,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义项归纳与分立的科学性、客观性。

2能够使各词语义项内容的表述不再随心所欲,从而使意义的解释更为周详与完备。

3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不同层次工具书的编纂。

猜你喜欢

义项相似性原型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包裹的一切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原型理论分析“门”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