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服务理性且爱国的网友
2009-07-31张世福
张世福
《网络传播》:你是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网民的?
王晓辉:1997年我在新华社伦敦分社工作的时候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当时只是偶尔查阅一下新闻,出于好奇去了两次聊天室,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网民。如果说与互联网结缘,应该是在2003年,我来中华网工作。从那时起,互联网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学习、与朋友的交流都离不开互联网,就是星期天在家闲坐着,手里也会习惯性地去摆弄鼠标。
《网络传播》:1999年,中华网在纳斯迭克上市,成为第一支中国概念的网络股,你当时为何要建立中华网?
王哓辉:中华网成立于1996年,是在中国最大的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的主导下创立的。主观上,新华社当时的领导人意识到互联网作为新技术和媒体的新形态,对新华社传统的新闻服务是挑战;如果顺势而为,运用得法,也会成为有益的补充。另一个主观动因就是当时新华社正实行逐年递减财政拨款,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政策,因此有积极性利用市场机制参与公司运作,为新华社自身的发展积累资金。客观上,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的投资机构看好新华社的品牌和影响力,愿意与新华社合作开展这一全新的事业。1999年,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支中国概念的网络股,为中国网络公司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运作开了先河。
《网络传播》:中华网和其它新闻网站相比,它的特色是什么?
王晓辉:一个网站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网民共同决定的,概括地说,中华网的特点就是理性和爱国。中华网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门户网站,由于有新华社的参与和支持,中华网在内容建设方面秉承了新华社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新闻宗旨,同时结合了互联网海量、即时和互动的特点。长期以来,中华网的用户中积累了一大批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成熟的职业人士,其中男性的比例高达80%左右。这些网民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在重大的国际和国内事件中,从我驻南联盟使馆遭美军轰炸到“藏独”分子破坏奥运火炬传递,中华网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论坛、跟帖和签名等方式声讨美军的霸权行经,揭露了“藏青会”恐怖主义组织的真面目。
《网络传播》:中华网集团的业务是如何构成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晓辉:中华网集团的业务主要涵盖三部分:1、中华网软件中华网在美国和欧洲已经收购了20多个软件公司,如Ross System和Pivotal。目前,中华网已经成为世界级企业管理软件公司,全球排位第12,亚洲排位第一,年收入达4亿美元。2、中华网游戏17Game(一起玩),主要提供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3、中华网网站。
目前,我们在做一些本土化优势资源的工作,比如软件、旅游等。
《网络传播》:从事互联网工作这么多年,什么事令你难忘?
王晓辉: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各大媒体头条新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与广大网友交流,表明了他对网上民意的关注,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
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自到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网络新闻的力量全面勃发,并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这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产业近年来发生的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网络传播》:如何看待网民与国家领导人的互动?
王晓辉:胡锦涛总书记上网20分钟,强国论坛一度挤“瘫”,反应了网民对高层领导人上网的高度关注。网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均是国家大事,例如:如何才能让中国广大基层公务员做到像您和温总理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书记,户籍制度什么时候改革?老百姓对公款消费意见很大,能否把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取消?请问房价啥时候才能降下来?千千万万来自草根阶层的网友,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追问,形成一股特殊力量,在政府决策者与人民群众中互动。这种网络互动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群众生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网络传播》:网络媒体在重、特大突发性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是什么?
王晓辉:网络媒体在重、特大事件中,除了转发传统媒体的新闻之外,还能够多点、即时、互动、多形式地发布用户采集的信息,这就是有些学者所说的草根表达,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渠道,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形象地说,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和一架摄像机。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草根表达之外,网络媒体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还会产生聚合和放大的作用,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社区、论坛等具有互动功能的部分。一条信息,一个帖子,在不同的网站之间被网民反复传递、评论,很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这种线下重大事件和线上重大事件的互动,不仅会影响普通读者的判断,也会影响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程序和结果,
如何有效地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是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不能缺席、失语、妄语,更不能“遏制”网上的舆论;新闻媒体要迅速发出声音,让群众了解真相;网络媒体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大局为重,不渲染,不推波助澜。只有这样,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网络媒体的草根表达才能方向一致,相互补充,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网络传播》:3G时代的网络媒体将面临哪些挑战?
王晓辉:一是网络媒体的模式和在网民中的地位。以前我们讲“媒体人”,3G时代恐怕要改成“人媒体”。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3G手机,就可以成为“草根记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借助手机,通过QQ、博客、播客、BBS论坛、电子邮件、MSN等发到网络上。这种现象被有些人称为新闻的“全民出版、全民传播、全民DIY”时代。这些“草根记者”发布新闻的速度可以比任何传统媒体都快,甚至有可能是零反应时间。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自媒体”的基数趋于无穷大的增长,而且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这些源于高度的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信息发布载体,都可能成为现有媒体(包括传统互联网)的竞争对手,构成强大冲击。
二是网络管理。随着3G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上传到互联网的速度加快,形式更为多样,与之前文字信息居多不同的是可视电话、视频片段、图片和其它富媒体等形式应用更为频繁,必将导致相关管理方对各类突发信息把握的标准、尺度不一致,从而为虚假信息、谣言和其它不正当目的传言所利用。
三是网络媒体必须确立全新的思维。实际上,3G技术的应用和最早的蒸汽机、互联网的出现一样,必将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会带来经济基础乃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每次重大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的解构和重组,因此,3G会影响数字媒体的创作、整合、分发传播、内容管理乃至终端和用户整个价值链条。
《网络传播》:现在的网络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那些素质?
王晓辉:我记得我刚进新华社的时候,一位前辈就对我说,做媒体是个辛苦但未必能富有的职业,多年的工作佐证这位前辈的话。从事媒体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将会伴随终生。说到应该具备的素养和品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需要新闻敏感、吃苦精神、学习能力、写作水平。我希望从事新媒体的同事能够提高新闻从业素养的同时,注意培养营造互动氛围的能力,我认为这一点是传统媒体记者和网络媒体记者最主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