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真使命 白衣本色亦军人催唤强大空军
2009-07-30余平
余 平
今年中国航空界迎来两个纪念日,一是中国人冯如飞上蓝天百周年,二是解放军空军建军六十年,隆重的纪念活动体现了国内对空军地位的新认识。人们呼唤强大的中国空军,中国空军的健康发展也为国家安全提供最有效的保证。
1909年,冯如在美国莱特兄弟驾飞机升空六年后,首次在美国驾驶飞机实现了飞行梦。他回国后投奔孙中山并组建航空队,不久在飞行表演中坠地身亡,被后人誉为中国人飞行的始祖。冯如首次飞行后的百年间,华夏蓝天上航空事业的发展可分两大阶段——旧中国四十年依附性发展和新中国六十年自主发展。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可能像中小国家空军那样以外购实现装备换代,必须以自研自产为主。在国家航空、机械、电子、材料等基础工业长期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在落后农业国的基础上起步并跨代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的确不易,回顾其经验更显得十分重要。
空军由配角变成主角
1911年,清朝在北京南苑建立第一支航空队,紧追世界新潮不可谓不快,不过从清末至民国年间只能靠有限财力购买外国飞机,军事行动仍主要局限在地面,仅有少数空战、对地轰炸。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危亡,曾有不少人提出过“航空救国”论。
空军是现代工业和科技的结果,近代贫弱的中国全无航空工业基础,航空救国和捐机制敌在旧中国也只能成为无法实现的幻梦。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中国仅有作战飞机300架和600名训练合格的飞行员,日本却有3000架飞机和1万名训练好的飞行员。何况中国飞机全靠外购,日本则可自产,双方交锋不出一两个月形势就完全呈现一边倒,华夏蓝天全被倭寇飞机控制。不过那时飞机性能和作战威力尚且有限,中国人的地面正规战、游击战还可发挥牵制日军主力的作用,航空兵对战争进程尚不能起决定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年间,人民解放军长期准备打地面大仗,实际上保卫边海防斗争的焦点是在空中,打击敌机的袭扰成为重头戏,空防是国防的主角。从世界范围看,早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费投入的半数以上便用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不愿再打地面战而要用空中优势(后来又有天基优势)来扬长避短。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对有军事知识的人无疑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震撼,事实证明天空绝对优势导致了攻防双方一边倒的彻底失衡,当今世界的军事斗争事实已形成了“地面问题空中解决”。
作为农耕民族出身的中国人习惯于陆战,也经常以陆战中屡克强敌的战绩而自豪。若仔细分析,陆战交锋有技术差仍可优劣相搏胜负难料,是因为陆地有复杂的地形地物可迟滞困扰对手,群众支援掩护又能发挥巨大作用。空战中的技术差却对落后一方具有致命性,这是因为“空中无群众”,一望无际的天际也没有铁丝网、堑壕和山峦叠嶂可以阻碍敌人。同样,在辽阔无际的海面上,居高临下的飞机对水面舰艇乃至潜艇也具有绝对优势,没有空中掩护的海军就难以出海,没有航空母舰的海军就不可能是远洋海军。今后的中国空军要有效防卫空域,就必须在技术上追赶上潜在对手。中国海军要驶向蓝水,发展航空母舰也就势在必然,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国家利益的防卫范围。
邓小平提出“空军第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靠“小米加步枪”起家的解放军基本是单一步兵,参加开国大典空中检阅的只有一个战斗机中队,仅有17架缴获的飞机掠过天安门广场上空。解放初期,外来威胁和在台海、朝鲜作战的急需迫切要求建设空军。1950年内,中国政府将财政支出的6%、军费开支的1/6用于空军建设,以“边打边建”、“边打边训”的方针发展空军。在三年朝鲜战争中,中国空军由1个旅、60架飞机发展到23个航空兵师、3000架作战飞机,规模仅次美国、苏联而居世界第三。新建的中国空军虽然还无法夺取制空权,却能够与美国空军对等交锋,也取得过一些不错的战绩,就此被世界公认为空军强国之一。不过由于当时的飞机来源和训练都依靠苏联,中国还远远不是航空大国。
要想由空军大国变为航空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配套的航空工业、科技院所。50年代时的中国利用中苏“兄弟般”的关系引进生产线和技术资料,于1956年仿制米格-17成功,接着于1959年和1961年又引进了属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米格-19和米格-21战斗机的样机和生产资料。此时的中国空军战机性能,曾一度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是第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过人们也应看到,此刻苏联考虑到中国在两大阵营中的特殊地位,援华规模虽属国际关系史上之空前,却有一个基本底线,即不涉及飞机设计领域。1962年古巴发生导弹危机时,苏联因抱怨中国对其不表支持而彻底停供航空装备,中国航空科研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弱点此后便显现出来。
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针对航空工业的发展特别强调:“不管如何,今后作战,空军第一。,陆军、海军、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
从80年代起,中国的国防科研费虽按照邓小平的要求贯彻了“空军第一”,然而这时强调国防建设要忍耐为经济建设让路,研制新型战机的投资非常不足,西方对华也不肯转让多少技术,航空科技的发展仍步履艰难。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对华出售苏27战斗机,才使中国空军最好的作战飞机的性能一举提升了20年。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轻型、中型飞机研制在引进和自主科研并举的条件下得到了跨代发展,与世界最先进水平拉大的差距又得以大大缩短。
科技水平的提升,又是军事思想实现转型的基础。1999年解放军空军庆祝建军五十周年时,江泽民曾题词:“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攻防兼备的人民空军”。回顾解放军空军建设六十年的历史,江泽民的这一题词可谓是在毛泽东奠基、邓小平定位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今后国防主要是空防
中国空军的建设思想由“国土防守型”转向“攻守兼备型”,由“地对空指导作战型”转向“网络中心战型”,不仅关系到自身作战指导思想的确定和飞机类型的选择,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国防战略走向。
在跨入21世纪之前,中国的空军处于弱势地位,基本不具备对外远程攻击力,性能较差的战斗机只能依靠地面雷达和防空导弹配合,在本土上空打击来犯敌机,为国内重要目标和后方部队提供一些头顶掩护。至于对外作战,从朝鲜战争、中印边界作战至对越南的边界作战都是由陆军充当主角。这种地面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在现代条件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保卫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从今后的军事斗争形势看,中国已没有需要进行大规模陆战的目标,解决台海、南
海问题时陆军几乎无用武之地而主要靠海空军(关键又在解决空中优势),即使是在中印边界高寒区因地面部队战力有限也主要仰赖空中打击。今后对中国安全最大的外部潜在军事威胁,也是来自最强手的空天一体化打击,解放军维持庞大的地面部队靠单纯的国土防空也无法抵御头顶攻击,更不能完成周边海岛的作战任务。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军方已普遍认识到要克服傅统的“大陆军”观念,空军营区墙壁上书写的口号也是——“首战用我!全程用我!”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新一轮高新技术变革以来,空袭技术的发展超过空防技术,“攻”与“防”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性,并由此导致战略上的致命性、对抗的不对称性和功能上的超越性。五六十年代的轰炸机还需要到目标头顶投弹,以高炮、地空导弹和歼击机组织防御还能对付,现代远程精确制导打击使单纯的国土防空防不胜防。在现代的空中对抗中,单纯防御只能被动挨打,强有力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对抗对手空袭的最佳方式就是打击其基地或后方目标。例如今年5月印度单方宣布以苏一30战斗机进驻I临近中国的边境机场,以西藏面积之广阔同样也无法设防抵御,开战后对付其攻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反击其基地。
在未来的海洋作战中,制空权也等于制海权,海军航空兵的实质就是空军延伸到海洋上空。现代化的陆军同样也要靠直升机来机动,很大程度上要变成一支“飞行陆军”,装甲兵“头上没帽子”(即空中掩护和信息引导)也难以有效作战。纵观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在核力量威慑下已难以再打全面大战,进行局部战争的“首战之军”便是空军(包括海军航空兵)。当前全球范围内每年几百亿美元的武器销售中,占金额一半的项目就是战机,“无空防便无国防”成为世界共识,空中打击又成为远程攻击的主要样式。目前,以四代机、全球信息网络和天基系统三位一体的新空袭体系正在形成,对以三代机为主的防御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空天战略竞争显得更为激烈。以天基信息为支撑的现代空袭大可亡人之国,小可屈人之兵。在中国目前和今后的国防建设中,航空兵及卫星等天基系统无疑是重中之重。
在世界范围的军事发展竞争中,思想落后是最可怕的落后,旧中国百年的屈辱正是明清之后数百年军事观念保守落伍的结果。如今国人纪念飞天百年,重新认识空军的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下一步的国防建设确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今后中华的腾飞,必须形象地体现为民用和军用飞机发展这两个方面并举,航空工业才能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追赶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回首国人航空百年和新中国空军六十年,真可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人们呼唤强大的中国空军,中国空军的健康发展也才能为国家安全提供最有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