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的导入艺术
2009-07-30孙培春
孙培春
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一节成功的好课也是从引人人胜的精彩导人开始的。数学新课的导人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虽然短小精练,只占有很短的时间,但是由于它所处的特殊位置,使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呢?
一、观察设问导入法
借助直观、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归纳结论,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不妨这样做:用一架天平,让学生在天平两边的秤盘里,放着重量相等的物体。然后在两边的秤盘里加上(或拿去)重量相等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天平加上(或拿去)物体后仍旧是否平衡。学生弄清实验现象以后,随即引导学生一个等式两端同时变化后的情况是否与实验现象相吻合。最后,在学生已掌握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等式的性质。
二、设疑驱思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激起学生思考、探究知识真谛的欲望。例如“负数”的引入,教师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3-5=?”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自然又很有吸引力,对于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有些学生虽然碰到过,却无法解决。学生会说:“不能减!”教师接着问:“欠多少才能减?”学生肾定会说:“欠2”。然后在这时引进记号“-2”表示欠2,从而启发学生引出“负数”的定义。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状态,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三、忆旧类比导入法
新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知的内容出发,进行新旧对比,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递进,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教学过程中,出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让学生用代入法计算,然后导人加减法。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诱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步骤,就可以减少新旧知识间的梯度,并将这一过程让学生自己完成,有利于探究习惯能力的培养,更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四、猜想归纳导入法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它具有伟大的创造性。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经合理的猜想获得结论,然后再进行逻辑推理和实验,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讲授新课时,可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人新课,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在讲指数函数的定义时,可和学生一块做游戏:每人拿出一块正方形的纸从中间对折,沿折痕撕成2张纸。把这两张纸重叠后再从中间对折,沿折痕再撕一次,2张纸变成4张纸,把4张纸重叠再折再撕,……若撕了x次得到了y张纸,你能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吗?通过游戏,学生很快回答:y=2x从而引入指数函数的定义。这样可使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物启发导入法
导入时,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运用一些常见的实物引导,并使用和谐可亲的语言,将所讲内容使学生听起来如人胜地,流连忘返。如教学“同类项”时,可设计这样的学生活动:教师将一小袋不同面值的硬币带到课堂上来。把数硬币计算总面值的任务交给学生,同时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数出…接着可问,如果有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速度比较快?用“物以类聚”的方法自然地引入了同类项的知识学习。这样导人新课,新颖别致,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
六、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在相似三角形一课中,可用《牛顿的杠杆》的故事;讲“圆的周长”可以用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导入。
总之,新课的导人是数学新课教学的先导,它的艺术在于能够有效地为新授课组织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恰如其分地为新课教学创设情境,排除理解上的知识障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