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重视外语弊大于利
2009-07-30文雨
文 雨
如果要问哪个学科投入的时间精力最多,而学习效果最差的话,恐怕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外语。对于中国“外语热”的批评已非一日,有些甚至十分尖锐,但从未看到有任何减弱的迹象。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人出于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需要学习外语之外,大多数人的“外语热”是被“考”出来的。因为很多人只知道升学、考研、评职称等等都需要考外语,不学外语是不行的。除此之外,学外语还想做什么,就不甚明了了。画家陈丹青曾经因外语门槛的限制,招不了他想招的研究生,愤而辞去了北大教授的职务,当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尽管如此,外语依然以“不坏佥身”在许多领域保持着“一票否决”的绝对权威。与此同时,在外语热的场景下,又显现着另一幅画面:虽然我们的外语教学已经普及到了小学,许多人从小学甚至学龄前一直学到了大学,但最后还只是个“三脚猫”功夫,除了考试中能拿些分数外,仍然属于“聋子”和“哑巴”,听不懂,说不了,无所用之,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
常常有人在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学外语?假如一个人一不想出国,二不做外贸,三不当导游,四不做外教,不学外语行不行?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晋升职称能不能不考外语?若说要与国际接轨,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也没有像中国这样重视外语。以日本为例,作为一个学习和吸收外来技术能力极强的国家,日本学外语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中国。他们培养了一批专门的外语人才,负责介绍和翻译国外的图书情报资料,而让其他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集中时间和精力在专业研究领域早出成果。他们对待外语的态度非常理性和务实,采取的策略也很符合实际,很有效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不论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花在外语上的时间,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造成7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浪费,也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以大学为例,不少学生为了拿到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因为外语过不了关,就拿不到学位证书。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很难用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专业课程,去阅读更多的专业书籍,也就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勢。若论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更是在高考指挥棒下不断得到强化,以至于不少孩子从学龄前就已经踏上了学习外语的征程。所以,在中国,学外语早已不是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的事,作为一种语言,它已经由交际的工具,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考试外语”与学习语言本身的目的已经背离,和每个人自身的需求也没有了关系,它成为了一种带有制度强制的行为,任何人在它面前都別无选择。
一个时期以来,尽管也有所谓的“国学热”,雅言经典也红红火火地走进了校园,但这种热是一种虚热,表面的东西和表演的成分居多,只是看起来很热闹。与之相比,举国上下之“外语热”,则是实实在在的实热。其热度,已经超过了对母语的学习。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汉语水平呈下降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与外语对母语的挤压有关,应该说不无道理。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的认可。进入中学以后,由于升学压力增大,许多学校把外语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科目之一,大量的课外时间都被外语挤占了。在这种状况下,母语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提出了一份建议高考中允许考生选考外语或古代汉语的提案,并且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说明过度重视外语学习的问题已经得到更多的关注。平心而论,我们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但在学校教育方面并没有给受教育者多少自主选择的权利。学习活动本身具有很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应该给受教育者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来自主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时常看到媒体关于国外汉语热的报道,但仔细读过,就会发现国外所谓的“汉语热”,只不过是选择学习汉语的人比过去有所增加而已,和我们以应试力主导的“外语热”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也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外语学习的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外语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个体的需要和选择,而不是一种政策和制度的强制。在人才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只要有需求,就不愁没有外语人才,根本不需要通过考试杠杆逼着每个人都去学。因此,选考外语的提案非常具有建设性,它可以让一大批人从外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其他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下关于教育改革的话题总是层出不穷,但真正切中要害、对整体改革有宏观导向作用的见解并不是很多。希望像类似选考外语这样切中时弊的提案,能够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从而使外语早日回归本位,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使尊重个性、尊重选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切切实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