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诱惑
2009-07-30云无心
云无心
人类对甜味有着与生俱来的喜好,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因为能量摄入过剩导致肥胖,是更棘手的问题,所以低糖甚至无糖饮食就成了现代健康食品的特征之一。对于精尿病或者高血糖症患者来说,糖就更加危险。与毒药无异。
甜味剂化身“及时雨”
人类使用蔗糖等天然的糖来获取甜味差不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认识到过多地摄入糖分无益于健康却是现代科学的功劳。可以说,寻找其他能产生甜味的可食用物质来代替糖,是人们对于健康更加了解和关注之下的需求,这样的物质也就被称为糖替代品。实际上甜味在自然界出处丰富,除甘蔗、甜菜和玉米等食品外,还包含水果、蔬菜等,但是一方面这些物质的获取并不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它们自身可能也是高能量食品,与蔗糖相比不过是半斤八两。所以,天然糖替代品的应用并不广泛。此间,人们发现一些合成的化学产品,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只要很少的用量就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甜度,“甜味剂”应运而生。
甜味剂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它们不参与糖的代谢,因此也就不会引发与糖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其次,它们只需要蔗糖用量的几百分之一就可以获得相同的甜度,不产生热量或者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这对于要控制体重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当然,还有价格——甜味剂是化学合成的,成本本来就不高,用量也少,用它来代替糖大大降低了食品的制作成本,正合了制造商的意。由此,甜味剂家族不断扩容。
人造“糖”是非多
同任何食品添加剂一样,每一种甜味剂,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是否安全的争论。对于食用的东西,人们除了要求它有好处,还要求它无害,甜味剂也不例外。
讨罗斯福欢心的糖精
糖精是人类使用最早的甜味剂,合成于1879年,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回口有一点苦味。关于糖精是否有害的争论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第一任主席哈维·威利是认为糖精有害的代表人物,而当时身患糖尿病的总统罗斯福则坚持糖精无害,毕竟食用糖精是他享受甜味而无需忍受痛苦的唯一途径。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大量食用糖精会导致动物患上癌症。鉴于这些实验结果,加拿大在1977年禁止了糖精的使用,而美国的FDA亦有同样的打算,但是这一打算遭到了公众尤其是糖尿病人的强烈反对。迫于公众压力,国会没有批准这项提案,只要求所有含糖精食品注明“糖精有可能是一种致癌物”的警告。颇有戏剧性的是,此后的研究显示,虽然糖精会使动物致癌,但其致癌机制在人体中却不存在,于是在2000年,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建议把糖精从“已知或者疑似致癌物”的名单中去掉。2001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又签署法令,撤销了含糖精食品必须标明可能致癌的要求。目前,许多国家允许使用糖精但有用量的
限制,而有的国家依然禁止使用糖精。
可口可乐的新产品
阿斯巴甜是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甜味剂,发现于1965年。它的甜度是蔗糖的160-200倍,目前世界范围内有几千种食品饮料在使用。可口可乐公司新推出的无糖碳酸饮料一“零度”可口可乐,最常用的甜味剂就是阿斯巴甜,还有诸如绿箭薄荷口味口香糖也使用了阿斯巴甜。关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争论也非常激烈,最初的检测认为它跟脑肿瘤有关,这也使得FDA迟迟没有批准它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1980年,FDA召集了一个由独立人士(即与任何机构没有利益关系)组成的公众调查委员会,对阿斯巴甜和肿瘤的关系进行调查。虽然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两者相关,但是这个委员会基于有些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到解释,还是没有批准阿斯巴甜的使用。1981年,新上任的FDA主席基于一项日本的研究,批准了阿斯巴甜在某些食品中的使用;在后来的几年内,FDA又逐渐批准了阿斯巴甜在其他一些食物中使用。后来,欧洲、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的联合专家组也批准了阿斯巴甜的使用。目前,世界上批准使用的国家大约有90个。尽管如此,目前对于阿斯巴甜的批评依然很多,也一直有研究指出其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在美国,因为最早批准阿斯巴甜的FDA主席与甜味剂行业关系密切,更是饱受质疑。
和糖对簿公堂
蔗糖素,最早在市场上出现的产品名称叫做Splenda,它是一种以蔗糖为原料,经过改造分子结构产生的新型甜味剂。由于其来自于蔗糖,所以曾一度被宣传为“天然产物”。不过,它的分子中有三个羟基被氯原子取代了,所以其实跟蔗糖已经完全不同。此前,美国糖业协会将一个经销商告上了法庭,因为该经销商使用了“看上去像糖,所以吃起来也像糖”的广告语,糖业协会认为该广告语会误导消费者相信Splenda是天然的零卡路里甜味剂。后来,美国也不允许生产厂家做类似的宣传。
蔗糖素是市场上成长速度最快的甜味剂,几乎所有的食品都使用了这种物质,从商场里各种各样的无糖果冻、巧克力、冰激凌,到麦当劳专为不吃蔗糖的人提供的糖。对蔗糖素的安全性质疑来源于其中含有的氯——因为许多含有氯的有机物都是有毒的。但事实上,蔗糖素并不是因为含氯而有毒,它在人体内也不会分解出氯来。美国杜克大学的小鼠实验发现,蔗糖索会大大降低肠道内的益生菌,并阻碍身体对药物的吸收。
吃还是不吃,是个问题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会失望,因为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个权威跳出来明确地说甜味剂“能吃”还是“不能吃”。然而,科学的结论不是依靠权威或者信念来支撑的,它只能依靠科学实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政治上的权威,如老罗斯福总统,专业上的权威,如哈维·威利,他们的意见在科学实验的面前都不再强大。科学研究,只是把事物中未知的风险尽可能地展现出来,供给人们比较选择。监管机构的责任,是审查科学界所做的汗牛充栋的研究,把那些普通公众难以正确理解的研究结果不带倾向性地总结出来,推荐给大众。
就如甜味剂,它们为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伴随它们的“安全隐患”,科学研究和监管机构的结论是“没有发现”。对有的人来说,做了那么多的研究检测还没有发现,就是“没有”了。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没有发现”意味着“可能有,只是没有找到而已”,类似于“莫须有”。到底该如何选择,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
有一种甜味剂导致肥胖的说法是这样的——因为无糖,人们不再担心长胖,于是就大量食用,而吃进去的别的成分太多,到头来还是导致了肥胖。2005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让人大跌眼镜,这项研究收集了七八年针对1550人的数据。结果表明,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的人,体重超标乃至肥胖的风险增加,每天饮用1~2罐含糖软饮料的人肥胖概率是32.8%。这并不让人意外,意外的是每天饮用1—2罐无糖饮料的人肥胖概率是54.5%,即使每天只喝1罐的人,肥胖概率也高达41%!此后,这项研究经常被引用来指控甜味剂不仅无助于减肥,反而会导致肥胖。不过,这项研究结果只具有娱乐功能,并不能作为一个科学结论。正如这项研究的组织者指出的那样,这项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无糖饮料更容易导致肥胖——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当一个人的体重开始增加的时候,他更倾向于喝无糖饮料,但是即使喝无糖饮料,他还是会因为别的原因继续发胖。但在统计数据的时候,他就会被记入喝无糖饮料而肥胖的数据中。换句话说,喝无糖饮料仅是发胖的一种伴随现象而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