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应对过度外汇储备的策略与研究
2009-07-30蒋晓刚
蒋晓刚
摘 要: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围绕着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应对日益突出的汇兑风险和保障外汇储备收益等问题,学术界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本文在外汇储备规模已过度的理论观点上,从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外汇管理制度安排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如何应对过度外汇储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无疑使该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过度外汇储备 国家宏观政策安排 制度安排
外汇储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也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一国调节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的能力,而且会对该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直受到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6年2月底,我国以8537①亿美元的总体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19460②亿美元。过度的外汇储备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制更是加深了外汇储备管理的风险程度,建立国际货币新体制、加强我国国际储备的管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应对过度外汇储备的国家宏观政策安排
(一)设立国际收支平衡委员会,完善外汇储备相关法律。
一方面,在战略上,国家应明确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加强外汇储备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予以同等重视。国务院应该成立一个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的统一协调机构,即成立一个战略委员会,加强各部门间的政策协调,制定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和规划,并针对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过大这种现状,制定一种机制和制度,逐步缩小国际收支顺差,乃至在一定的时间内,允许出现适当的逆差,将我国的外汇储备降到一定合适的规模内。同时,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将保持和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把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列为货币政策的基本议题,同时吸收外汇管理部门和外汇管理问题的专家作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及时研究外汇平衡和外汇管理的形势、问题并及时进行政策决策,适时进行调控和管理。
另一方面,我们应尽快完善外汇储备管理的相关法律。建议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的相关内容列入该法当中,以法律的形式使其成为人民银行的管理目标。加快落实《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第二十三条:“根据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逐步放开对境内个人向境外提供贷款、借用外债、提供对外担保以及直接参与境外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管理。”外汇、商务、证券等相关的部门应密切合作,加强协调,促进该细则的实施。
(二)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
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昭示着我国持续了30年的依靠低资源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低附加值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出口创汇模式走到了尽头。我国目前是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整个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现在不缺外汇,以前那种为了创汇而牺牲环境、劳动者权利等设立的资源高耗型、污染与危险型、抗风险虚弱型、低技术低附加值型企业必须退出和淘汰,我国必须改变过去存在的低质量增长并时刻受到外围因素制约的发展模式,使资源要素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建立立足于内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
为确保实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要求,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且使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一个大国在多极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货币不独立,只能依附于他国货币,他就永远摆脱不掉被动的局面,充其量只能根据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反映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尽管美国经济将衰退,美元也很有可能大规模地贬值,但由于我国持有了7274亿③美元国债和4300亿④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为了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我国被迫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并且表示将继续支持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以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面对这一被动的局面,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必须提到日程上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在缅甸、越南、泰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国家作为强势货币得到了认可,在这些国家被广泛使用,这为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乃至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09年4月8日,国务院作出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标志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国应抓住全球性金融危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受冲击,金融市场希望包括欧元、日元、人民币在内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多功能的有利时机,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必要时允许发行人民币商业票据,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在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后,将强制结汇制过渡到意愿结汇制,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有管理地自由浮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
(四)促进世界货币体系改革,创建世界统一货币。
目前外汇储备的格局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储备体系,美国通常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控货币供应量,这与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因此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从一开始就成为全球危机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次金融危机更说明了这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09年3月23日发表文章,提出创建一个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从方向上看,全世界建立一个非国家货币主导的货币体系,逐步从目前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过渡到建立一个非主权主导的国际货币政策,是解决世界货币发行国的国内经济发展目标对国际货币发行目标的干扰,增强对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约束可行的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实施可谓任重而道远。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应该采取主动防御策略,积极推动和参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推动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建,参与全球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发言权,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的利益。
(五)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签订区域性货币互换协议。
从某种意义上说,紧密的国际货币合作,可以使一国持有合理数量的外汇储备。因为,一方面,签订有区域货币合作协议的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可以减少为平衡贸易收支而持有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通过货币互换对区域内发生短期对外支付困难的成员国进行融资,可以减少为防范金融危机或突发事件而持有的外汇储备水平。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已经和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等国签署了6500⑤亿人民币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为我国抵御金融风险和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建设。2007年4月泰国清迈举行的东亚地区“10+3”财长会议提出“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议,并在5月得到确定。作为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重要成果,“外汇储备库”一经提出就得到高度关注。储备库具有两个功能:一是平时利用一部分资金对亚洲地区的一些发展项目进行一定的投资;二是应对国际市场上的金融风险,应对东亚地区金融波动时的风险,即区域投资和防范金融风险。由此可见,加强区域货币合作,能够使我国外汇储备的持有水平更合理,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和政治作用。
(六)改变外汇储备思路,实施“藏汇于民”的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都集中于货币当局,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居民和其他政府部门在内,只能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持有外汇资产,这种外汇管理体制是与传统体制下国家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相适应的。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9460亿美元,而我国民间拥有的流动性外汇资产只有1600多亿美元。美国民间拥有的流动性外汇资产高达9万亿美元,是中国民间外汇储备的近60倍;日本民间拥有的流动性外汇资产高达3万亿美元,是中国民间外汇储备近20倍⑥。外汇储备积累过多成为目前外汇管理的主要矛盾,因此应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大力推行“藏汇于民”的战略,将原先集中由人民银行持有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的格局,转变为由货币当局(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政府机构(形成其他“官方外汇储备”)和企业与居民(形成“非官方外汇储备”)共同持有的局面,从而减轻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
首先,进一步改革外汇体制,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从1997年10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限额结汇,这是向意愿结汇迈出的第一步,我国应通过意愿结汇制度的逐步实施来减轻国家外汇储备被动增加的压力。即将强制结汇制改为有管理的意愿结汇制,取消账户限额;允许企业自由保留外汇,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应该允许企业打通使用。允许企业集团内部外汇资金的集中管理和使用,以节约成本;取消对境内外汇账户的开设审批,仅保留对境外账户的审批。同时,加强对账户资金流向的管理。
其次,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健全汇率政策协调运行机制。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只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此次汇率调整使人民币升值2%。2007年5月21日中央银行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浮动幅度从3‰扩大到5‰,这是汇改后汇率政策的最大一次调整。我国要继续推进汇率机制调整,保持汇率双向浮动,加大国际资金的投机成本;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在一定的浮动范围内,由市场决定汇率,中央银行适当干预。正常情况下,一年内的汇率不会突破这个范围。目前的年汇率浮动范围可以保持在上下1%到1.5%;汇率波动曲线要趋向升值,但要把握时机。
最后,循序渐进、审慎地实施资本账户开放。我们在强调加强外汇管理的同时,也要循序渐进、审慎地推进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目前资本账户开放改革具有一定的迫切性,我们可以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适度放宽资本流出管制,改变过去宽进严出的格局,实现跨境资本的双向对称流动,避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汇率预期扭曲,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打下基础。
二、遏制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的制度安排
(一)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减少经常项目顺差。
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近几年我国的经常项目都保持了高额的顺差,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出口行业,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占出口额的比例很小,有限的出口额中相当比例是由外资企业贡献的,说明我们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出口产品多以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耗用大量的资源,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我们必须提高竞争优势,调整国际竞争方式,企业要走跨国公司的道路,创自己的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要具有自我创新机制,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有效地改变目前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减少由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低附加值产品所带来的经常项目顺差。
首先,我国政府要转变职能,转变对各级干部政绩的考核办法,不以出口创汇指标论业绩,而以公共管理和服务,以及提高行政效率为考核内容。应加速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市场和资金,把立足点放在如何振兴民族工业上。依靠产品的质量、技术和创新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名牌,积极抢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使进出口贸易结构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彻底解决我国出口产品相互压价竞争问题。如针对纺织品等产品,采取以报关地为管理单位,凡同一报关地的出口产品,制定最低价格或指导价格,杜绝出口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现象的发生。
最后,调整出口退税率,降低以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低附加值出口产品出口退税率。对于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如焦炭等)和一些国内短缺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如稀土、钨、石油等)逐步减少出口,最终停止出口。降低关税,适当鼓励进口,尤其是对一些国内短缺的资源、能源、原材料等可以取消关税,对高技术类产品、设备、技术等进口实行零关税和奖励政策。
(二)优化引资结构,减少资本项目顺差。
目前从国内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巨额的银行存款来看,我国告别了资金短缺的时代,出现了内、外资双重闲置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应适当调整引资政策,进一步明确引资观念,即引进外资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如何能够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把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作为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逐步取消外资优惠待遇等,优化引资结构,使招商引资重点由数量向质量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首先,进一步明确引资的深层意义,即引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要把引资和我国的战略:“利用市场和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引资工作中各级政府不能简单地强调数量,更应强调质量,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为了引资不惜代价的做法,减少低技术含量的外资引进,对于技术含量低,国内市场已趋向饱和的行业,可以考虑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限制;适当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金融和能源安全,以及资源类产业的外资引进;禁止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外资引进,使利用外资的战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大力促进高新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一些大型设备的引进,把引资的重点转向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升级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上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其次,清理和调整引资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土地出让、资金补贴和各种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彻底改变地方政府将引资作为其政绩考核依据的不正确做法。当前我国为了引进外资对外资实行了各种优惠待遇,使外资受到了几乎是“超国民”的待遇。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依赖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是没有好处的。”我国引进外资的目的是发展我国的民族企业,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但无原则的对外资的优惠便是对国内民族企业的歧视,使两者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样又怎么能够发展我国的民族企业?我国必须改革以税收优惠等条件吸引外资的做法,从根本上统一内外资的产业政策,逐步实现中外资企业的同一待遇。2008年我国实行了中外企业统一的25%所得税,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清理,为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创造平等的环境。我们应该坚信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在的消费倾向是吸引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投资的最重的砝码,它们不会因为我们取消了诸多优惠政策而放弃中国这个大市场。因此,我们应从整体上改善投资环境,使内、外资企业在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中生存、发展、竞争,以从根本上谋求国内企业的长远发展,降低利用外资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再次,加强借债主体范围的管理,严格控制举借外债的规模,合理安排外债的期限结构。借债是要还本付息的,目前我国持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国内有巨额的银行存款,应该说我国告别了资本短缺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一方面在国外付高息,发行大量债券,另一方面用大量的外汇储备资金购买外国政府债券和政府企业债券,获取低收益,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更不经济。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弗里尔的测算,外国资本通常只占经济起飞所需资金的30%左右,过度依赖外资推动经济增长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目前考虑适当减少外债借入是完全可行的。同时我国在制定外债政策时,应确定适度的外债规模,即我国外债规模的增长幅度必须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盲目地大举借外债,不仅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因无法偿还本息引发墨西哥式的由支付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另外我们也应合理安排外债的期限结构,避免造成因偿债年份过于集中而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现象发生。
最后,采取必要措施,抑制国外投机资本的流入。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我国的人民币一直比较坚挺,国际上呼吁人民币升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许多国际投机资本正采取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投机资本的流动是外汇储备乃至国际收支失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破坏性和风险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循序渐进、审慎实施资本账户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对资本流入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入的监控。这包括加强对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真实性审核;加强贸易融资、外商直接投资、公司境外关联交易等项下的资本流动管理;尝试引入在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URR),要求特定项目的资本流入交存无息存款准备金,抑制短期投机性资本的进入。为防止国际投机资本进入我国,造成我国国际储备虚增、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的发生,中央银行应该制定适当的存贷款利率,降低本外币利率差,增强汇率弹性,适当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区间,从而消除投机空间,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成本,最终达到将其逼出去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一些产业已具国际竞争力,一些产业(如彩电、摩托车等)甚至已出现剩余的生产能力,急需进行产业调整,这也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客观的经济基础。我们应该鼓励这类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另外我们应适当提高QDII的额度,鼓励个人对外投资。
三、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力的制度安排
(一)外汇管理思想由“无风险、低收益”向“低风险、中收益”转变。
国际上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原则,尤其强调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取得储备资产的收益性。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导下,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经营目标是“无风险、低收益”,所以我国外汇储备主要被用于购买美元资产,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65%(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6月底,我国持有美国证券类资产高达12050⑦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购买的是美国国债和美国机构债(如房地美、房利美等企业债),这些债券的收益都普遍较低。随着我国外汇储备数量激增,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不断加大,我们必须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一些发达国家对外汇储备管理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增值已成为外汇储备管理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必须改变外汇储备管理的经营目标,经营的原则应当迅速由“无风险、低收益”向“低风险、中收益”转移。
(二)建立高效率的管理体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框架基本是中央银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法》负责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日常管理则由外汇管理局负责,具体操作由国家外管局储备司及其下属投资机构完成。储备司作为一个司级单位,直接运用、管理大量金融资产,缺乏行为约束、激励机制等各方面机制;同一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比,出现了高度的行为与约束、激励与惩罚不对称现象,这种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管理决策,需要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如我国可尝试外汇管理分别由中央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经营和委托外部管理机构(如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相结合的外汇储备经营模式,甚至可以尝试引进国外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外部机构可能具有储备管理机构所缺乏的经验,例如,他们可能更熟悉投资业务,或者他们能提供进入新市场、运用新的金融工具或进行新的金融活动的途径。这些可能正是储备管理机构拓展其业务范围所需要的。最后,他们还可以帮助降低在某一特殊市场或使用某一金融工具的成本。但采用委托管理的做法,对受委托的公司必须严格审查,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制定具体目标、规章制度让其严格遵守。
(三)建立面向公众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备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透明。从国际上看,储备管理的趋势之一就是提高信息透明度,接受公众和市场的监督,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猜测和错误的预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肩负着管理、增值外汇储备的重大任务,建议适时推出面向公众的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储备资产营运的透明度,深化外汇储备资产营运的监管。定期在权威金融刊物和外汇管理局网站上向公众披露外汇储备的总量、币别、币种权重、储备持有形式及期限、增值盈利状况等重要数据,让公众关注、监督储备资产的营运,促进我国外汇储备经济效益的提高,最大限度地降低机会成本。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投资公司的建设。
毋庸讳言,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的中投公司至今在国际投资中是不成功的,无论投资的美国私人股本基金黑石集团(Blackstone),还是投资的美国最古老的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以及对投资摩根士丹利的投资,目前账面均出现了较大亏损。这和当前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也和我们经验不足、操之过急有关。我们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抓住此次金融危机的机会,认真学习新加坡、挪威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和运作模式,加强规范化运作,进一步严格投资程序,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使中国投资公司真正地达到提高外汇储备管理效益的作用。
(五)优化储备资产结构。
为使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处于优化状态,我们应建立预警机制,从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资产结构、投资结构等方面来分析与研判。同时,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应在经过科学量化的结构指标体系中加入弹性机制,使之能够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而适当调整。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绝大部分为美元,欧元、日元等币种持有量偏少。我国约占65%比例、高达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使得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不足。美元占比较大,致使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尤其是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近几年一直处于跌势,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遭受巨大的美元贬值损失。储备货币多元化是各国在当前国际货币体制下分散储备资产风险的稳健做法,我们必须坚持储备币种多元化原则,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经济相关度,综合考虑进口支付要求、市场干预需求、偿还债务需求,合理安排外汇储备币种的种类和占比,相应减少美元比重,增加欧元、日元及其他外币资产的比重,以分散汇率风险,实现稳定外汇储备价值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建立一套可以监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预警系统,同时组织专门的机构加强对储备货币所在国经济的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考虑各个币种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等方面的因素,循序渐进地推进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优化,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避免我国储备资产出现损失。
(六)适当增加黄金储备。
目前世界官方的黄金储备总量为29800吨(2008年9月统计),其中美国8133.5吨、德国3422.5吨、法国2748吨、意大利2451.8吨、IMF也有3217.3吨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4月,我国黄金储备由2003年的600吨提高到1054吨,位列世界第五,但黄金储备占整个外汇储备的比例还不到2%,这和世界发达地区比例达到40%—60%,尤其是欧元区国家60.8%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⑨,由此可见,我国的黄金储备比例明显偏低。
在看待黄金在储备资产中占据的比例时,不仅要考虑到这些储备的收益,而且必须考虑国际金融领域是否蕴含着风险。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再坚挺也只是一种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政府发行的货币,政府的不稳定将导致信用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信用货币的贬值就是对黄金的贬值。黄金作为真实的货币,是信用货币最后的担保和屏障。因此,提高黄金储备是我国保证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增加黄金储备的意义更加凸显出来,一方面,黄金储备的增加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国际风险,另一方面,增加黄金储备也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
(七)扩大投资领域和范围。
我国应当积极研究储备资产的增值盈利方式,适当地拓展投资领域和范围,不应仅局限于存款、债券,还可以选取一部分资产投资到其他领域中去。
首先,加大对国外资源类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的投资。目前中国铝业对世界铁矿石三巨头之一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的投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由赢利变成了亏损,但是这次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阻止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与力拓的合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将来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发生前几年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创造了有利的局面,况且铁矿石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金融危机总会过去,世界经济还会回到发展的轨道上来,笔者相信中铝的投资一定会取得国家战略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的成功。我们应总结经验,利用当今有利时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用外汇储备去加大对国外资源类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的投资,把外汇储备变成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微软、思科、IBM、苹果、惠普、德州仪器等世界一流资源类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的股权,为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话语权打下基础。
其次,增加战略性资源储备。当前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正在制定和论证中,这说明我国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已经提到日程上来。金融危机为改变我国过去几年需要什么资源什么资源价格飞涨的被动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适当地把外汇储备转为能源储备和资源储备,如利用石油价格由最高时的每桶147美元跌到40几美元的时机,建立石油储备基金,完成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
再次,加大给国家重点企业的注资。2003年底,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动用450亿美元国际储备注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这次注资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为它们的成功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它们上市的成功,汇金公司的投资也得到了极高的回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我们应对一些重点企业进行注资,支持国家重点企业度过难关。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最近已经给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南方航空、东方航空等企业进行了注资。
最后,投资H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香港股市也出现了暴跌,国内的一些重点企业的上市公司有的已经跌破了净资产,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外汇储备购买一些这些国企的股票,一方面可以支持香港抵御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可提高国家对国家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冬天总会过去,等到春天来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获得满意的回报。
(八)应用金融工程,进行金融创新。
在外汇储备管理方法和措施上,用金融工程技术来规避和化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应是我们在寻求对策时考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如把所持有的美国国债进行金融创新,优化组合,产生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九)积极培养人才,适应新形势下储备管理的需要。
在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中,人的素质显得极为重要。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制度的制定,外汇储备规模理论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外汇市场上各种货币汇率的预测,外汇交易中各种交易方式的选择等,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我国必须加快外汇储备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大专院校和国际著名大银行学习深造,学习先进的外汇储备营运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技能,另一方面,应利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招聘一批有学识、有实践经验的国际人才为我所用。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提高我国外汇储备营运管理水平,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打下人才的基础。
注释:
①②中国历年外汇储备[EB/OL].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02.28.
③但有为.中国去年底持美国国债7274亿美元[N].上海证券报,2009.03.02.
④张明.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12):9.
⑤高晨.频签货币互换协议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N].京华时报,2009.4.2.
⑥孙亚.对我国推行“藏汇于民”政策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8,(9):6-7.
⑦但有为.中国去年底持美国国债7274亿美元[N].上海证券报,2009.03.02.
⑧王自力.外储为何不买黄金而是购美国债[N].华夏时报,2009.02.27.
⑨胡晓炼.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盈利黄金储备已增加[EB/OL].中国新闻网,2009.04.24.
参考文献:
[1]吴晓灵.中国外汇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孙亚.对我国推行“藏汇于民”政策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8,(9):6-7.
[3]张明.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12):9.
[4]高晨.频签货币互换协议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N].京华时报,2009.4.2.
[5]但有为.中国去年底持美国国债7274亿美元[N].上海证券报,2009.03.02.
[6]王自力.外储为何不买黄金而是购美国债[N].华夏时报,2009.02.27.
[7]胡晓炼.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盈利黄金储备已增加[EB/OL].中国新闻网,200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