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出版 势头迅猛冲主流
2009-07-30汤寻芳
汤寻芳
高速的增长、庞大的用户基数使手机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那么,拥有杀手级应用、有无数便利条件的手机出版究竟能不能成为数字出版的支柱?
在今年的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深圳的一家公司展开了自主研制的E-paper,这和电子墨水不同,它可以自动更新,每天只要手拿一张E-paper.就可以到报摊亭自动更新内容。
如今,中国的数字出版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初步探索阶段,开始进入深水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刚刚结束的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介绍说,“截至2008年12月,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预计将超过750亿元。”
而在数字出版中,手机出版的呼声最高,除了更便携、易支付等优势,3G的高歌猛进也给手机出版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3.38亿互联网用户高出不少的6.9亿手机用户基数更是给手机出版增添了燎原之势。
手机出版红火
前几年,只是一小摄人在用“小屏幕”的手机进行阅读。如今,手机阅读却成为一种时尚。并且,零碎时间,特别是大城市较长的上下班时间,使得手机找到了“无聊经济的价值”。
借助3G,手机上网用户的增长速度很快。据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手机上网网民达到1.176亿。而到今年6月30日,这一人数又达到1.55亿。
由于手机上网用户快速增长,使得手机出版服务提供商异常兴奋。据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主编傅晨舟介绍,从2005年到2008年,手机阅读的主要经营厂家从不到5家快速增长到几十家,注册用户总共超过2500万。
用户的增长也带来了营收的猛增。据傅晨舟介绍,手机阅读市场收入由2007年650万增长到2008年3030万,增长了336.7%,所占整个电子阅读的收入比例由3.8%增长到13.4%。
获利的手机出版自然引来许多市场拥促者。运营商自然当仁不让,于2005年正式上线的移动书城现在是非常有名的手机中文阅读门户。2009年3月,中国移动也成立了手机阅读基地,联合多家数字出版服务提供商。
以做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起家的中文在线为中国移动的“移动书城”提供了69%的e-Book,其50%营收来自手机出版。定位于数字复合出版的万方数据和开创互联网在线付费阅读模式的起点中文网也都开始了手机出版的服务。空中网自成立之初就开始提供手机电子书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
和出版社有着渊源关系的方正集团更以“大而全”的方式快速出手。在今年的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方正推出了针对B2B、B2C、无线领域的运营解决方案、“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和首个3G阅读终端“文房(WeFound)”。7月15日上线的番薯网更是号称要做全球最大中文图书门户。并且,方正集团旗下的方正阿帕比、方正电子、方正飞阅等公司同时走上了数字出版的变革道路。
个性化是杀手锏
和PC相比,手机是一个更加便携、更为个性化的工具。因此,手机出版的优势也在于其个性化。其它的特点,如交互、快捷、多媒体、易支付,和互联网不分伯仲。
目前,手机上的各种应用技术、软件和网络还不够非常成熟。并且,各种应用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各方无法突破内容传送和发布上的技术限制。另外,随着大量的手机阅读免费网站的兴起,收取订阅费的盈利模式将受到极大的考验。而龙源国际集团主席兼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曾明确表示,“数字出版的未来在于付费阅读”。与比较成熟的互联网相比,种种不利因素使得手机显得有些“动力不足”。
这些不足之处使得手机要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基于便携、快速的个性化将是手机出版的“杀手锏”。用户会根据个人喜好,用手机实现个性化定制。“用户要看足球,就订制足球;用户要看NBA,就订制NBA。这就是手机按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主要的形式。”孙卫还举例来反证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 “中国移动的手机报失败了,就在于它做的手机报没人要。如果要让用户买单,那么就必须让用户定制。而不是付3块钱,却看同样的东西。”
不仅仅是不利因素使得手机要走个性化之路,屏幕小的特点也让手机更适合出版个性化的短小信息。虽然现在屏幕越做越大,但终究没法和8英寸的迷你笔记本相提并论。对于习惯于阅读32开纸质书的人来说,手机屏幕实在不适合“长篇大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高级顾问孙卫认为,“短的,问答式的、知识点的、信息定制式的信息在手机上比较有价值。”
在提供个性化服务上,最重要的是编辑。孙卫认为,“数字出版靠的是编辑。编辑做的是供者与需者之间的揉合关系”。未来,手机出版需要有大量的编辑对信息以主题、词条形式进行编辑,开创个性化的知识管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对手机出版来说,只有个性化,才会有市场;只有个性化,才能大众化。
难成主流?
虽然现在手机出版的个性化还是刚刚开始,但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千形百态的个性化服务将会展现出一张成熟的面孔。便携、个性的特点,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手机出版将会成为数字出版的支柱。但是电子阅读器、互联网等出版载体将会是手机出版“支柱梦想”的“拦路虎”。
3G时代的电子阅读器和手机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业内人士喜欢将它们相提并论。而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认为,手机和电子阅读器各有优势,“手机用户更多是年轻人,而手持阅读器的很多用户是30岁以上的人”,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异。
似乎,电子阅读器抵挡不住手机。价格较贵、噱头大于实用等因素使得电子阅读器的前景不如其技术那样诱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高级顾问孙卫认为电子阅读器的市场在学生。他说,“电子书包可能有大学生600万,中学生1200万的市场。整个市场容量也就是2000-3000万。”针对亚马逊向中国市场力推Kindle,孙卫认为,Kindle会遇到瓶颈,“它的市场到一定基数后肯定会平滑下来”。接近1400美元的价格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笔不能接受的钱。”
可能,游戏机、上网本会成为手机出版的竞争对手。孙卫认为,“PSP只要做得好,一定会超过电子阅读器。一次要500本书的人并不多。一次要10-20本书是较多的。其实,上网本的能力一点也不比kindle差”。
除了电子阅读器、上网本、PSP这些小“啰啰”,手机出版要想成为支柱必须面临的强敌是“风头正劲”的互联网出版。较早上路的互联网出版已经打通了渠道,摸清了盈利模式。如今,起点中文网它每年近亿元的营收有50%以上都来自互联网。孙卫认为,“手机出版不会是数字出版的支柱。如果不解决手机的电池辐射、电源的功率不够和屏幕问题、互联网出版一定是主流。”他还补充说,手机的这些问题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
傅晨舟就非常看好手机出版的方式。并且在他的眼中,互联网是手机出版的一种辅助模式。他认为,可以实现无缝阅读的手机出版可以囊括5种模式,“wap是基本模式、客户端软件是升级模式、彩信是补充模式、手持阅读器是深度阅读模式、www为辅助模式。”吴文辉则认为,手机出版会比互联网发展得更快一些。
可能每一种终端都有机会赢得市场,但最后各自究竟占多少市场份额,除了自身特点决定外,还是市场说了算。如今,看好手机出版的数字出版服务提供商也牢牢抓住其它出版形式,走上了全媒体出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