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普通高校人文科技素质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9-07-30王艳华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体系人文

王艳华

摘要:人文科技课作为学生获得人文知识与素养的实施途径,其在拓展学生专业素质与个性品格的培养上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所占比分与课程设置、课时总量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如何与学科课程相融合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呈现出与当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对称、不协调。如何在完善人文科技素质课课程的设置,构建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人文科技素质课课程体系构建

人文科技素质课是全院性的公共选修课程,也是院选课,其所占课时与学分根据各学校课程的开设情况而有所不同,清华大学为十三学分,北大为十六学分,武汉大学十二学分,大多数普通高校一般为十学分f教育部规定)。人文科技选修课的开设,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高校本科教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对促进大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的拓展和人格气质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保障,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课。院选课作为本科生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在教学体系中多被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对院选课认识与重视不够。大多数高校对人文科技选修课有一种普遍的误解。即不把院选课看成本科学生的主要课程和学科基础训练的组成部分,而仅仅把它作为主课以外增强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个途径,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致使院课游离于本科主要课程之外,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地有效开展。第二,片面追求院选课的数量和范围。导致学生对选课困惑迷茫,并常常做出避重就轻的选择,使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第三,院选课没有严格的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尤其对于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滞后于专业素质的状况的课程设置不深入、不具体,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第四。对院选课授课方式与考核没有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选修课教学所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与“期末上交一篇论文”考核方法,难以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第五,院选课任课教师的职称、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没有纳入规范教学考核,而教师对院选课的教学态度及水平影响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进而影响其深入学习,

高校实施人文科技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在于以素质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辅助,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与发展。而选修课以目前的状况与形式存在,实在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凸显出的人文素质欠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而随着高校的扩招与扩建,进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在使他们获得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文素质的提高?而高校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如何融合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以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看,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后续空间看,重建高校人文科技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二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强调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就不能只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技匠”,更要培养出知识面广、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判断、批评及思考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国家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调整与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已得到广泛共识,院选课的设置与体系的完善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目前院选课占本科生全部学分的十分之一不到,因此,要以现有限的学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必须为院选课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寻找途径,切实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与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培养良好品性的精英。

一、重视院选课的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的设立

当今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渗透,院选课开设的意义在于超越专业学习的局限,拓展知识面,让学生获得交叉的学科知识。因此,在院选课的数量上不一定追求范围广、科目杂,而要在课程的连续性、系统性、深入性方面进行调节与整合,并制定出院选课的总体纲要,以此作为院选课设置的指导思想。1,设立以不同板块为纲要的课程体系。在纲要中确立院选课的几大板块,如“中国传统文化”板块、“社会道德思考”板块、“文学与艺术”板块、“就业指导分析”板块等。设置的板块内容应结合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科课程,强调学生在不同的学年度必须选修的板块。如大一、二年级必须选修的重视文学经典著作选读的“中国传统文化”板块,强化学生已获得的文学知识及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大三、大四年级必须选修的“就业指导分析”板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职业规划设计。2,在各板块的课程设置中确定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在各板块的课程体系中确立主干课程,并以主干课程为辐射确立相关链接课程,这些主干课程内容除强调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还须加强适用性课程的开设。如写作、礼仪、艺术欣赏、职业规划等,加强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及对自我人生方向的正确把握,同样也让学校的精华和风格也在院选课的课程开设中凸显出来。

二、完善院选课的教学与考核形式

选修课的授课方式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在选课学生人数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得到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多大意义,学生也仅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勉强选修。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以适应教学内容的形式开展教学。如超过一定人数的院选课除完成课堂授课外,可增加分组或小班讨论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分成的组或小班的负责人以授课教授所带的博士、硕士或刚进校的助教为主,组织学生对授课教师所授内容展开讨论,并将讨论情况汇总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确定下次上课所需的内容。这样教师上课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有积极性,也进一步完善了“导师制”,确保了院选课实施的教学质量。对院选课的考核,则以上课、讨论笔记、考核三位一体相结合,改变目前院选课期末只交一篇论文并可获得相应学分的不规范现象。同时要打破院选课只在周末或晚上上课的课时安排,加强对院选课不同阶段的教学检查,学生到课情况的考勤,真正实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三、加强院选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完善

对于院选课任课教师的安排不同的学校要求各不相同,一般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按学校提出的院选课课程计划由系部推荐教师申报院选修课课程的教学。受到课时量、课时补贴、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因素影响,教师在教学态度、工作投入方面往往不太主动,使得院选课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规范院选课的教学应重视教师的职称、工作经验、教学计划、工作态度、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相关条件,确保学生通过院选课增长人文知识。

四、加强对理工科学生人文艺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理工科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较少有时间接触到人文艺术知识,艺术素质滞后于专业素质状况严重。院选课为他们提供了实施艺术素质培养的途径,但在深化学生人文艺术修养方面还不够,因此,院选课的开设。应有音乐欣赏、文艺现象思考与讨论、流行音乐与艺术歌曲比较等课程与板块,尤其是传统的民族音乐,如地方戏曲、民歌等,应作为理工科学生院选课的基础课程,并要求占到院选课学分的一半以上;同时还应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完善乐器的配置及教学场地,合理有效地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欠缺状况制定本科四年的人文艺术院选课课程,以促进理工科学生真正获得艺术素质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放眼世界名校,尤其是世界享有盛誉的大学都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他们以超实用性的长远目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于使学生树立新思想,激发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其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在借鉴世界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也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为培养大学生获得人文科技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效的努力与探索。普通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同样在完成高等教育的同时更要致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知识的拓展。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体系人文
学分美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