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正式学习的知识管理

2009-07-30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导图

赵 娜

摘要:教育的发展已突破校园的围墙,走向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倡导的终身学习也成为了非正式学习的一个极大的推动者。野中都次郎的SECI模型极好地阐述了知识管理的过程,本文从知识生成的四个环节分析非正式学习内部的教育知识管理和创新,并指出虽然借ShSECI模型极好地对非正式学习进行了系统化的探讨。但模型自身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不恰当之处。

关键字:知识管理非正式学习SECI知识管理模型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1世纪9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一个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文莉(Verna Alle,1998)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衍生,也可算得上是新生事物。目前,对于究竟什么是教育知识管理,尚无统一定义,现选取教育技术界有关专家的观点进行表述。

在教学和学习领域,教育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应用领域,它把知识管理的思想应用在了教育领域,既继承了知识管理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征,是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对教育知识进行管理和创造的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知识,又取决于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应用,对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能对改善当今的网络资源共享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说到知识管理就有必要讨论一下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管理工具是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它能为使用者提供理解信息的语境,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信息管理工具的简单改进;它不仅面向显性知识,还面向隐性知识,当代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研究也很大程度地在关注隐性知识的建构。知识管理工具的分类有: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开发工具、知识锁定工具、知识共享工具、知识利用工具和知识评价工具。思维导图便是知识获取工具中的一种。思维导图技术是知识管理中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的核心。从技术上讲,思维导图的实质就是知识目录的总览,思维导图允许对知识目录描述的公司知识资源进行处理、浏览和形象化。

二、非正式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人的学习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相对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有自己的内涵。所谓“非正式学习”,是指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最好的学习不是发生在教室里的学习,而是当事人在真实情境下面对真实问题所发生的学习(CharlesHandy2002)。图1表示了非正式学习的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非正式学习方式虽然发展不是很完善。但它有广泛的理论来源。第一,知识管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对隐性知识的研究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思路,非正式学习也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第二,社会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论也是其思想的一个理论来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非正式学习的社会组织间的知识交流学习形式也正是借鉴了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非正式学习方式有自己的特征: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首先,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在这种方式下,“课堂”的概念变得非常广泛,不像正式学习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场所、学习内容,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可以是谈话、在知识库中搜索信息、观点的交流分享、帮助、观察同事或其他周围的人、在咖啡室聊天等。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混合式的学习。其次,非正式学习更强调社会性的协作。共同学习的成员共享知识,共同建构知识库。再次,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它是由学习者自我调控自我发起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发生。

Web 1.0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21世纪,在Web 2.0的浪潮下,出现了许多非正式学习与分享的工具。所谓的Web2.0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对计算机软件操作的主观化和个性化。Web2.0工具打破人类长久以来独自学习的局限,能让志同道合的人通过网络共同探讨、扶持、学习与成长。其实,它是一种“即时学习”的新模式,让我们能更敏觉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与非正式学习相关的概念有:隐性知识、元认知、社会性学习、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等。目前常见的非正式学习形式或软件有BBS、Blog、播客、Wiki、共享照片(Hicker)、美味书签(delicious)、共同行动(43 Thingsl等社会性软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新的非正式学习模式:1:1数字学习:旨在打造“无缝学习环境”,较好地融合了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使得学习真正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非正式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不像正式学习中那样明显,非正式学习中的知识多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可细化为个人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专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和专有属性,所以其传播成本较高,范围较小。

三、基于SECI的非正式学习分析

“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cin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非正式学习通常是有意图的,但又是没有严密组织结构的学习活动,如自我导向学习、网络学习等。它完全可以在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中得到有意识的推展,或者在那些看来并不有益于学习的环境中有所发生与施行。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m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cmalizationl,即著名的SECI模型。下面结合SECI模型对非正式学习中的具体学习过程和知识管理理念进行分析。本人把非正式学

习可以用到的工具和学习形式都写入图2中,图中表示出了非正式学习的四个环节,然后在每个环节中推荐了一些学习方式,仅供参考。

(一)社会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个人经验来分享隐性知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徒工作。非正式学习中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知识和别人交流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把个人的知识拿出来共享。

(二)外化。阐释和发展包含于隐性知识中的概念,这将更加有助于知识沟通。网络教育环境下展开的bbs讨论、聊天室等也不失为一种隐性知识外化的方式。可以用到的非正式学习工具有blog、播客、Wiki、共享照片(flick—er)、美味书签(delicious)等。学习组织中的知识外化就是将个体的知识进行共享的过程。

(三)组合化。对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一个典型例子是构建模型和范式。在非正式学习中,教育方面的知识多数是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的,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时候,就可以建立一个共享目录,把知识梳理成知识地图(即思维导图)更有利于把精华的内容共享。

(四)内在化。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外在的显性知识成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基础(如心智模型),同时成为组织资产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者反思学习的过程,把在合作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中的得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是在非正式场合下把与他人交流后的心得体会加以总结。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用SECI模型分析非正式学习过程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到知识和知识创造的动态特征。即“隐性-隐性”、“隐性——显性”、“显性-显性”和“显性-隐性”,并相应地描述了每种类别所对应的具体过程和方法。2,为知识创造和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架构,打破了人们对非正式学习原有的模糊理解,准确地揭示了知识生产的起点与终点,即始自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最终升华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隐性知识。3,为从系统把握的角度指导学习提供理论参考。

用SECI模型分析非正式学习的局限:1,知识不仅仅是有线性的,还可能是非线性的,所以单纯考虑知识管理创造的四个步骤有些片面。野中郁次郎所阐释的仅仅是知识转化的一个常规过程而已。SECI模型尽管详尽地阐释了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由个人到组织之间的多次转化,但并没有揭示这一转化是如何带来学习组织内在效率的差异,即非正式学习如何通过知识管理促进终身学习和无缝学习的理念。2野中郁次郎着重强调了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开放的动态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对促进整个学习团体的学习绩效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学习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个性化软件和工具,对非正式学习的开展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