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高等师范教育

2009-07-30刘天平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新课程改革

刘天平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一直肩负着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历史时期,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了哪些转型呢?师范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呢?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的策略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又应该作出哪些调整呢?这三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本文从教师教育改革及师范课程改革等角度就这三个问题作一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师范人才的历史使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必然也给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上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而在这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师范院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了哪些转型呢?师范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呢?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的策略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又应该作出哪些调整呢?这是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最需要弄清楚和最需要迫切解决的三个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新变革: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师范教育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课改运动,由于它强调课程理念、文本乃至操作的超前性和划一性,忽视了课程实施过程中包括师资、设备、评价等主客观条件是否跟得上等问题,致使部分教师还未能够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一部分教师坚守原有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改革中由于缺乏激情和相应的语文教学素质:而另一部分教师则全盘否定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忽视语文的“双基”训练,人文性张扬有余而工具性落实不足。钱梦龙先生将这种不顾实际,一味搞形式创新,忽视“双基训练”的教学现象称为“凌空蹈虚综合症”,更有学者对此发出了要“认真对待‘轻知识的教育思潮”的呐喊。

为弥补新课程改革中的薄弱环节的不足,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教育部对师范院校培养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积极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积极探索、整合新专业或学科内容,果断地淘汰那些不适应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专业和落后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新的课改形势和社会需求增设新的专业,整合、优化原有的专业,把师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为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服务上,努力培养出能有效实现语文教学质量优化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者,肩负起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输送优质教育人才的历史使命。

二、新思路:注重实践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极不合理。首先是教育学科的课程、课时过少,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而教育理论永远也不可能将教育实践的情境和规律完全地描述和概括,这就决定了纯理论学习是有缺陷的。同时,教育永远都是“实践性”的,教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理论家,而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教学理念的实践者。其次是师范生实习时间太短,教育体验太少,造成了师范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他们对于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片面的,无法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新课标的内涵,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胜任以后实际的教学工作。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也不是单纯通过理论性的学习就能掌握和理解的,它必须体现在实际案例的运用上。要想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入学生的大脑中,就必须让他们在实践中深有体会,形成解决教学问题和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因此,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注重情境性、实践性,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与体验的机会。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注重实践性。现在许多关于教学教法的教材都是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往往让学生记熟了多种教学理论,但却无法形成教学能力。因此。我们要更新教材编写的体例,简化理论的阐述,每个理论都应有若干案例来进行阐析,又或将这些教学理论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去进行传授,并让学生理解同一教学原理在不同教学场景中实际运用时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教育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其次,在教学的方式上应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的阅读和分析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纯理论学习的不足,案例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教育行为中理解理论的因子,形成一个稳固的教育观念。案例包含的丰富性和不定性使案例教程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特征,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情境,都向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敞开,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自由个性化地去解读。

再次,提供多种平台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我们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表达、科研、创作、表演、教学等能力,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导师的教改课题、教材教参的编写、校本教材的模拟开发、说课和优质课堂比赛、CAI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综合技能比赛,长期到中小学校听课,开设中小学名师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提升自己的“教研创”专业化能力,为将来艰辛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新角色:师范院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在教育改革日渐推进的今天,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直接关系到千百万教师的成长,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一代新人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我们要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培训,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现任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而师范院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核心机构,不可推卸地承担起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任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只有通过专业化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才能胜任当前的语文教育。然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常常使教师忽略了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发展,师范院校应给予中小学语文教师及时的帮助,通过短期培训班、教学经验交流会、教材教法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名师大讲坛等形式,使教师获取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究、教改课题、科研项目等有利于专业化能力发展的教育活动。师范院校的任何培训形式都应该注重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也就是说,只有教师亲身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并积极地反思自

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因此,师范院校要把教师教育培训放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要切实地为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切忌空泛笼统、长篇大论地单纯灌输理论,如果这样,师范院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就会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教师参加培训亦会陷入一种只是为了拿学分、评职称的功利主义。因此,教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不但不能得到任何的素质提升,反而会引发工学矛盾、教师轻视非学历教育等新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定要与新课程的发展同步,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周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师范院校要根据课改的形势变化,围绕当前语文教师最关注的话题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持续、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另外,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一次性的教育,而是终身的教育,因而师范院校应与教师建立起长期的、紧密的联系,让一线的语文教师“疑有人问,因有人教,难有人帮”,并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课题中来,担当起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指导者、“加油站”和合作伙伴的角色,真正成为现任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新策略:教师教育从职业培训到专业培训。再到教育理想的培育

许多师范生在校期间由于对教育现实知之甚少。当他们踏上教学岗位初期,往往会在保守僵化的学校文化、功利性的评价机制、受局限的理论视界、来自教师群体的压力、缺乏话语权的社会地位等“现实冲击”下。放弃原有教育激情。因此,师范院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该给师范生打一支“预防针”,通过教育案例、教育评论和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让师范生及早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建立真实的认识。帮助他们在面对严峻、艰苦的教学生活时消除畏难情绪,引导他们确立符合实际的教育理想。

要培育师范生的教育理想,首先要培养学生“教研创”的专业化能力。枯燥、繁琐的日常课堂生活往往会使得语文教师的工作失去创造性,从而厌倦自己的教育生活,而教育科研具有催生、实现和发展教育理想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交流活动,会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师的教育生活,也会扩展语文教师的教育视野,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外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承担着从来没有过的压力和危机,如果教师还认为教书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仅仅只是一种职业,整天只跟着分数打转转,跟着成绩折腾生活,那么就会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强大的升学压力下丧失原有的教育激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要承担新课程改革的重任。就必须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技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迅速地成长,才能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幸福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树立起将自己的毕生才智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才能在复杂的教育环境里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勇敢地面对可能出现的“现实冲击”,并始终充满激情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的培养策略上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从职业培训到专业培训,再从专业培训上升到教育理想的培育。

教育理想在培育出来后,还需要找到稳固的有力支撑。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多向学生讲述国内外优秀语文教师的生活事迹和教育成就,使学生从中找到自己教育人生的榜样。当这些未来的教师找到自己教育人生的榜样时,就会在他人的身上获得成功的启示,并会自觉地把教育生活看成是一种人生追求。在面对现实困难时就会对教育理想进行积极的反思与重建。

五、新方向:多元化地培养语文教师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按照旧的方式来培养师范生显然是跟不上时代需求的,这就需要师范院校根据当前的课改形势和社会需求,改变培养策略,在培养语文教师时,要因材施教,实行多梯度、多元化的培养理念。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策略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课改中的薄弱环节培养一批特殊人才、专用人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但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精良的业务素质和善于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发展一两个较为突出的技能,多元化地培养各种类型的语文教师,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各个方面的需求。这些语文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型。由于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现任教师久已形成的“分科”专业素养显然难以满足综合课程的需要,这必然就需要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这类语文教师除了有较为厚实的语文素养外。还具有合理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极强的跨学科合作意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评价等能力。他们的巨大价值往往体现在能将书本、各学科教师的智慧组合在一起,为一个个困难的问题提供线索或突破口,成为各学科教师进行协同教学的沟通桥梁。

2特长型。语文教学的信息化使得教学阵容中必须拥有一支电脑技术和信息素养较为突出的语文教师队伍。这类语文教师擅长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序的整合,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和谐、更高效。这类语文教师还可以对部分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较差的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或提供帮助,在他们的推动下,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学习场所网络化将成为可能。特长型语文教师的存在,不但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3科研型。这类语文教师能够专注于语文教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自己进行教改实践的同时,还开展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研究工作。经常在各种学术报刊上发表自己关于语文教学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由于他们擅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对当前教学改革的进程作过较为深入的探讨,因此他们往往能够走在课改探讨的前沿,成为一个学校校本研究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师范院校在培养科研型教师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有助于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的实证主义研究。校刊、学术期刊、博客等都是他们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最佳平台。

4专家型。这类语文教师在语言表达、普通话水平、个人形象、教学技能等方面都较为突出,因此可以把他们培养为专家型教师。这类教师除了担任日常的工作外,还会抽出较多时间参加各类说课比赛、优质课堂比赛等,并且在参与比赛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对新课标进行新的认识和归纳。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改进教学方法。在获奖后,以开设讲座、课堂演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教师,从而达到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地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发展的效果。

六、结语

步入以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为特征的21世纪。在国际环境的刺激下。我国也开展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活动,以期能够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培养新型的语文教师,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是关乎我国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大事,师范教育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机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出精兵良将,让这些未来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不但能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而且能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因此我们要审时度势,深化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积极有效地开展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师范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新课程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