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2009-07-30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大众化体系评价

胡 楠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时期,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着错位现象,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要正确发挥其导向作用。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教育质量的内涵,其次要透彻了解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的特点,再次要客观地揭示揭示评价体系的弊端,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评价体。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大踏步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内涵特点问题及对策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侧重点有不同的含义表述,但其核心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文化等方面。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事的质量、制度的质量、文化的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内涵。所以若要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价,就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已经使高等教育的现状不同于以前,而与之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却不能与之完好地协调,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阻碍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根据1994年国际标准IS08402中质量定义理解,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并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能力和属性”。《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次形成,除了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以外,还有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目的。《教育评价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所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这种解释突出了质量对教育水平、教育效果的衡量,并体现在培养对象上。

无论哪种解释,无一例外地都是以教育的产品——学生为出发点,所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自然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的一套涵盖多方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我国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自身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有关质量保障的研究迅速被提出,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教育评估广泛开展。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从评价机构看

从评价机构看,保障主体单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是由于此番一轮的改革是由于政府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适时的教育改革。但是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控制的还是政府,他们既是高等学校的兴办者,又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还是高等学校的评价者。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情况下。面对近2000所高校的质量监控仍然全部由政府完成,结果必然是周期长,时效性差,质量不能保障,从而导致学校本身高度重视外部评价,而忽视自身内部的自我评价。高校普遍缺乏加强质量管理的内部动力。从管理学理论角度看,高校内部全体员工自觉地控制质量才是持久的,仅依靠外部的质量监控是很难保障其教育质量的。

(二)从评价标准看

从评价标准看,评价指标缺乏普适性。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只根据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评价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忽视了高等教育是否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等根本内容。在质量标准方面,若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和质量标准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就会造成质量标准的同一化,质量观念的片面化。

(三)从评价内容看

从评价内容上看,由于受精英教育阶段评价的体制影响,现在的评价仍然单纯地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研究和评价,这便缺乏针对性,是不全面的。目前,教育服务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对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满足程度高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小,等等,必须纳入教育质量的范畴。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产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包括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而体现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包括教育系统对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公平的满足程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等方面的内容。从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人手,即从评价学生的质量出发,研究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质量,这样通过对学生质量的评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评价教育质量,即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因此,构建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均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脱节,因此构建与此阶段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已迫在眉睫。应针对评价体系的缺陷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评价范围)

在第一个问题中阐述质量内涵时指出学生是高等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重新树立的质量观要以学生质量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有深入细致的评价。而评价标准,首要的就是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评价。但是学生个体不一,学校教育方法、资源、内容、过程不同,经过几年的内化和熏陶,产生不同的产品,他们的学习成就、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一系列的情商和智商在学校和步入社会后也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相应的评价方法也应该针对这些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大学生学习发展档案”,进行质量跟踪评价;实施“综合会考评价”,就是在大学毕业前进行综合科目的考察,这种方法如同高中阶段的会考:经常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训练学生多思考、多总结的思维。等等。当然许多方法的实施还有助于政府的扶持,可以采用先有行为后加强思想的方式充分利用政府的保障作用。

(二)建立不同层次的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现行的评价指标普遍缺乏实用性,这是由于我国诸多大学有各自的特点、层次、类型,所以应分门别类地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估标准,使各自的学校都能用相应的机制保障,找到合理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相应的平台上与其他高校展开竞争。根据我国大学的自然划分,我们可以从重点大学、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三种类型为基础建立三种大的评价体系,它们分别以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为主要特点。在分配指标权重时就应该有所侧重,这样评价标准的制定也就有了核心。同时,评价时也应结合各个学校的现状特点对各评价指标重新加权。比如对学校的原有专业和新增专业等评价时应是动态的、发展的。

(三)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我国,评价主体一直以政府评价为主,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但还未落到实处。目前。我国倡导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和社会。政府在加强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降低对教育评价的干预度,但同时更要加强政府在这一领域的专业性,通过质的提高来支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学校的评价是自我评价,是内部评价,但是正是由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特点,所以学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防止自我评价无形的保护影响;社会的评价现在在我国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企业、家长等。在这里本文强调的社会评价是一种社会中介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可以由第三方就大学的自我评价进行再评价,或者由第三方直接对大学评价,它的实用性、操作性较强,建立一套合理、稳定的社会中介评价指标体系是社会中介评价工作真正得以落实的关键,因为它的标准如同政府的标准一样起着导向的作用,所以指标的选定一定要科学、合理。日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评价体系,吸取其经验和我国政府评价的经验教训,社会中介评价机构应根据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适时对评价指标进行必要调整,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各个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大众化体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