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09-07-30李东淑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笔记板书

李东淑

摘要: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预习效果的质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但预习仍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小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课前做了预习,上课时就有了心理准备,这时的记忆、判断、思考和选择的效率就会提高,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如叶圣陶所说:“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略有领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应用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预习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行为,坚持预习还会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自学。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要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根据需要自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学生学会自学的重要前提。

(二)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预习后,学生必然有部分内容弄不懂。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像“火力侦察”,使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从而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

(三)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当教师讲到学生预习时就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学生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用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教师把问题提出后,你就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样做的。如果有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老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的高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今后预习的欲望。

(四)预习可以提高笔记的质量

有的学生上课埋头做笔记,只要是教师板书的内容就一字不差地全记下,这样容易顾此失彼,影响到听讲和思考。教师板书的内容,往往有许多都是直接引用课本的叙述,有时就是原词原句。课前预习的学生,就会在听课时只记书上没有的,记教师反复强调的关键处(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即使教师没有板书,他们也可能有针对性地记下自己的听课理解,这样他们的笔记的质量也就提高了。至于书中已有的板书内容,课堂一般少记,若需要保留完整的听课笔记。可在课后整理笔记时再补记,这样才能确保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听讲和思考问题。

(五)预习可以使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这样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记忆也更牢固。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疑难点,就会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状态,这种注意状态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预习

(一)课文预习的内容和步骤

1默读。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可能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描摹了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太理解的语句。

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教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3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5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语句、内容、知识、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6做笔记。在前面默读、查问、摘抄、思考的四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二)预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预习要讲究质量,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解决的办法是:

1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

2预习应在做完当天作业之后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反之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正常的学习秩序。

3学习差的学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结果上课听不懂,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这些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多吃些苦,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进行一两个小时的预习。这样做虽然花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可以减少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许多。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总之,预习是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习,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就能培养起来。正如我国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我们更应提倡让学生自己“捕鱼”,预习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捕鱼”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笔记板书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