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药疗效有影响的因素分析

2009-07-29王共庆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2期
关键词:泻下麻黄炮制

王共庆 吕 罡

摘要:中药的疗效是中药治疗、预防、养生作用以中医药理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药物医疗作用在中医领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经过中医药理论化了的作用。许多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关键词:药材;临床

1药物使用后,其疗效的发挥情况,除了与辨证的准确与否、患者的情况等有关外,还与药材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

1.1药材品种混乱

一味中药如只来源于一个品种,则不存在品种优劣问题。一味中药如来源于同一科的多个品种,则各品种之间有优劣差异,如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三个品种,三者之间生物碱的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最低,疗效存在差异。再如木瓜,其来源主要有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和木瓜(楂)的成熟果实,在消食方面 楂的作用较强。一味中药如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则差异更大,仅《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贯众,就有30个品种,分别属于6个科,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中药学》6版规划教材中记载的贯众的品种就有鳞毛蕨科的贯众、绵马鳞毛蕨和紫萁科的紫萁三个品种,其中只有绵马鳞毛蕨长于驱虫。

1.2药材采收失时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足年采与不足年采药材以及药材的采集季节掌握不严等都会影响药材的内在质量。由于当今人口的增加,荒地面积减少,不少野生药材绝迹,药价上涨,加之近几年来中药市场的开放,药材经营和医疗单位以及药贩抢购紧缺药材,致使药农不按收获季节采收药材,造成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下降。例如:茵陈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之说,过早过迟采收都会影响药材的质量。

1.3忽视炮制

很多中药需经炮制后才入药,炮制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偏性、毒性和副作用,可以改变某些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可增强某些中药的功用和循经作用。中药材如法炮制才能保证临床疗效,例如:果实种子类的药物草决明、草豆蔻等经炒制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焦香健脾的作用而且能使组织变得疏松,水分容易浸入,有效成分易于浸出。而现在某些中药炮制受研究思路的局限,淡漠了对中药炮制重要性的认识,加之老药工逐年减少,不少传统的炮制经验、技术濒于失传,致使炮制质量下降,常见饮片大小、厚薄不均,该炒的不炒,该炙的不炙,该煅的不煅,该淬的不淬,有的虽经炮制但不严其炮制法度,不守其炮制要领,辅料随意增减,火侯掌握不严,炮制质量低劣,这样不仅影响临床疗效,而且造成了药材的严重浪费,甚至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1.4贮藏保养不当

中药材贮藏保管不当可发生虫蛀、鼠咬、走油,使其有效成分大幅下降。药材贮存一般有一定时限,超过时限可使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如:麻黄贮藏期限以1年为宜,时间过长麻黄中有效成分之一挥发油的含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有的药材收购部门将混有大量泥沙杂质的药材收购入库,使药材在保存中霉烂变质,如果将这些变质药材供应使用单位,不仅影响中药的疗效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利。

1.5配方不规范

目前许多医院在临床配方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用秤称,以手代秤,随便抓药或称量不准等现象,使所配药量与医生所开处方药量相差较大,由于药方剂量的变化,不仅达不到治疗作用,甚至还会引起功用主治方面的变化。另外该包煎的不包煎,该冲服的不冲服,该先煎的不先煎,该烊化的不烊化等不规范配方都会影响药效。

2除上述因素影响之外,还有几下的方面:

2.1剂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用量大小对其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黄连、龙胆草,1~2g小量应用,能清热健胃,增进食欲;3~6g则燥湿、泻火、解毒;大剂量应用则败胃,引起胃肠道反应而恶心呕吐。

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起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白芍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则治疗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用量大于其他药味1倍有余,用在透邪;在逍遥散中,用量与各药相等,用在疏肝;在补中益气汤中,用量甚微,主要起升清作用。

人参对血压的影响,也与黄芪类似,一般剂量有兴奋和升压作用,较大剂量则起抑制和降压作用。

2.2配伍不同,功效不同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而同一种药在不同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升麻在升麻葛根汤中与葛根配伍,表现为发表透疹作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以及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在清胃散中与黄连、生地等配伍,清热散火解毒,用于治疗胃有积热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及举元煎中与人参、黄芪配伍则表现出升阳举陷的作用,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诸证。

麻黄汤中桂枝与麻黄配伍起发汗解表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温经汤、桂枝茯苓丸中与当归、川芎、桃仁配伍,温经活血、逐瘀消 ,治疗月经后错或闭经不潮以及经行腹痛、腹部块等证;与羌独活、威灵仙配伍,则表现为祛风寒通络作用,治疗风寒阻络引起的痹症;与茯苓、泽泻、白术配伍表现为助心阳、温化水饮的功效,治疗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证。

薏米仁配伍车前子、泽泻、茯苓利水祛湿;参苓白术散中配伍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燥湿;苇茎汤中配伍冬瓜子、桃仁,清热排脓;配伍威灵仙、防己、羌独活,舒筋利关节,缓解痹痛。

2.3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许多药物在炮制前后或用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药物本身的成分和性味发生变化,其功效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姜具有发散风寒、和中止呕的作用;姜汁则辛温而润,治疗噎膈反胃;生姜皮则和脾行水;干姜则性辛热,温中回阳,散寒化饮;炮姜则性苦温,长于温经止血,适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及腹痛泻痢;煨姜则主要长于和中止呕,但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蒸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酒制后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药势,通血脉,滋补而不腻;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虚出血诸证。

薏米仁生用偏于清热利水除湿,炒用则偏于健脾止泻。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下力缓,适于年老、体衰须用大黄者;酒制则泻下力弱而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炒炭则偏于止血,而泻下力很小,多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

黄柏生用主泻实火、燥湿,用于治疗足膝痿软无力,小便赤黄等症;而酒炙后主泄上焦之火,治疗口舌生疮及头面部病患;盐炙后主降相火滋肾水,治疗阴虚盗汗、梦遗滑精等症;蜜炙则主泄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用来治疗五心烦热等症;炒炭后苦寒之性大减,增加了收涩之性,则偏于止血,用于治疗痔漏、崩漏不止等症。

2.4煎煮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因煎煮方法如火候和时间不同而临床功用亦有很大的差别。

生大黄入汤剂,后下或用开水泡服,泻下力宏,而久煎泻下之力大减。

利用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治疗夏季感冒暑湿的表证不宜久煎,而利用其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则要浓煎。

大多发散药和芳香药的煎煮,要求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若久煎则致香气挥散,功效大减;而补益滋腻药物则要求煎煮较久,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否则药力不完全,达不到补益作用;而贝壳、甲壳、化石及矿物药入汤剂则要先煎久煮,否则药中成分不能充分溶出,功效也大打折扣。

附子、乌头的煎煮应先煎30~60分钟,否则不但起不到药物应有的功效反而有中毒之虞。

根据以上所举,可知中药的功用主治,作用强弱,甚或毒副反应,均受剂量大小、配伍不同、炮制方法变化、煎煮时间、火候的影响。临床只有全面掌握,才能准确把握,获得预期的疗效。

猜你喜欢

泻下麻黄炮制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华亭大黄泻下作用研究*
中药药理学泻下药概述部分对比分析教学法的应用※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