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护性耕作项目技术效益分析
2009-07-29郭洪仁
郭洪仁
摘要:通过对我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效益分析,阐述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抑制农田地表扬尘、减少土壤水蚀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等效益。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效益
建平县保护性耕作在省、市农机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办将保护性耕作项目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严格执行项目规范,精心组织实施,经过各级农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1示范推广的主要内容
项目主要针对建平县一年一熟玉米的生产,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秸秆及残茬覆盖、免少耕播种,达到保土、保水和保护生态环境,增产增收的目的。其关键技术包括:
作物秸秆残茬覆盖技术:收获后,玉米秸秆及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减少水土流失、抑制耕地扬尘扬沙。覆盖采用三种方式,一是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播种前进行表土处理或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浅旋,防止秸秆被风刮走。浅旋深度不超过80毫米。二是玉米收获后秸秆整杆立杆越冬,春播前进行秸秆粉碎还田、表土处理或直接免耕播种。三是收获后秸秆运出,留茬高度不小于200毫米,以根茬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在土壤板结土块进行深松处理。深松在秋季进行,以接蓄秋冬雨雪,干旱年份不进行深松,防止松多深干多深。一般每三年深松一次。
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采取化学药剂除草或中耕除草结合的方式控制杂草。为防治病虫害,播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
免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施肥技术:播种前地表不进行任何处理,以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水土流失,播种时用少耕播种机播种。
少耕播种技术:播种前根据尽可能少动土的原则,对秸秆、残茬及表土进行必要的处理,创造较好的种床条件,提高播种质量。处理的方式有:灭茬机或旋耕机进行表土处理;苗带浅旋处理,旋耕深度不大于70毫米。
2 项目完成情况
2.1 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实施面积为62567亩,其中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32567万亩,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34个村。采用高留茬覆盖、碎杆覆盖和整杆覆盖三种技术模式。其中:高留茬覆盖技术模式30000亩,碎杆覆盖技术模式30477亩,整杆覆盖技术模式2090亩。
2.2 技术模式及作业质量
技术模式。根据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结合成功经验以及各示范区玉米种植方式和农民的接受程度,并注意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确定我县一年一熟玉米保护性耕作采用高留茬覆盖、碎杆覆盖、整杆覆盖三种技术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工艺路线如下:
高留茬覆盖技术模式:玉米人工摘穗后-人工割倒秸杆(留茬高度30厘米以上)-浅旋耕灭茬整地(或直接免耕播种)-免耕播种、化肥深施-化学或人工控制杂草。
碎杆覆盖技术模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杆直接粉碎还田)-浅旋处理残茬-免耕播种、化肥深施-化学或人工控制杂草。
或人工摘穗-秸秆粉碎还田-浅旋耕混合秸杆-免耕播种、化肥深施-化学或人工控制杂草。
立杆覆盖技术模式:玉米人工摘穗收获-秸杆立杆越冬-秸杆处理-免耕播种、化肥深施-化学或人工控制杂草。
以上三种技术模式如垄作需中耕一次。
作业质量。为了确保保护性耕作的机械作业质量,我们根据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制定了我县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规定秸秆粉碎茎秆长度不大于10cm,浅旋地表耕深不超过8cm,深松不低于25cm,机播作业按农艺要求执行。
从今年实际机械作业情况看,由于晒干性好,保证了作业质量,我县保护性耕作机械作业质量好于任何一年,深受农民的欢迎。因为我县风多而大,为避免粉碎的秸秆被风刮走,使秸秆量达到规定要求,需要进行浅旋处理混合秸杆,防止秸杆集堆,影响次年播种。但地表浅旋时有个别农户要求深旋,使旋耕深度超过了10cm。
在药剂灭草方面,选择适宜我地区使用的除草剂品种即:乙草胺和莠去津兑在一起喷洒,收到了很好的灭草效果,目前农民已经接受这项技术。
2.3 机具落实情况
全县保护性耕作作业机具达1321台,其中:灭茬机300台,旋耕机63台,联合整地机600台,播种机608台,玉米收获机2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7台,深松机13台。玉米机收历史性的突破,为完成保护性耕作项目和长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项目实施效果
保护性耕作实施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是:
3.1 经济效益
经农业部门测产:碎杆覆盖模式比对比田玉米增产61千克,亩节本增效109.15元;整杆覆盖模式比对比田增产64千克,亩节本增效108元;高留茬覆盖模式比对比田增产16千克,亩节本增效82元。实施保护性耕作,碎杆覆盖、整杆覆盖技术模式效益要好于高留茬技术模式。白山乡西城村村民张启枢如是说,保护性耕作真是好。今年,我的地搞保护性耕作三年,虽少施肥10千克,但庄稼长得却比别人好,增产50公斤,化肥省钱40元。原因就是我搞保护性耕作时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3.2 社会效益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杆焚烧,避免火灾发生,改善了大气环境,减少农田扬沙;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了作业环节1-2次,亩少用工4-5个,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用工量,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白山乡西城村村民程万良地多,去年玉米摘穗后秸杆未动,春播时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秸秆粉碎还田、起垄、播种、深施肥、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完成。
3.3 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4%,减少地表径流50-60%,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增加天然降水入渗,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土壤的空隙度和肥力,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抗旱节水能力。有效减少农田扬沙,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环境明显。老官地镇上地村杨宏实施保护性耕作4年,体会颇深。今年夏季干旱严重,他的地比别的地少浇两遍水,每遍水电费按25元,则浇水节省费用50元。而且其它效果非常明显。
总之,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结束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的耕作制度,是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保护性耕作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环境、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快保护性耕作发展。
参考文献
[1]保护性耕作技术使用手册.
作者简介:郭宏仁(1966,10-),男,汉族,,辽宁省建平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建平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专业,同时参加工作,大专文凭。从1986年至今,一直在辽宁省建平县从事农机化农机管理、科技推广及技术普及工作,工程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