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园林的建设模式
2009-07-29邹哲祥高霞
邹哲祥 高 霞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压力持续变大,生态园林作为重要的环境建设工程,在保持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生态园林建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环境压力;生态园林建设;和谐发展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聚集,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平衡限度,一系列环境问题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都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环保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环境问题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环境建设工程的关注。园林绿化作为重要的环境建设工程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以及环境压力的增长,对园林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园林”应运而生。
2 生态园林常用建设模式分析
在生态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它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说法各异,在概念上也没有得到统一。根据程绪柯的总结,本文认为生态园林就是城市及其近郊区的区域范围的自然生态系统,应遵循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人为本,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在功能、环境文化、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
2.1景观生态模式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见长。它和规划、自然保护等都有莫大的关系,在园林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因此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在前期的景观生态研究中,主要侧重于静态的研究,利用图件的方式表达景观的多种属性如地貌、地质、水文、植被、动物种类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并以此确定景观单元的功能分区。这种调查为景观规划提供一系列原则和依据,如梯度、自然平衡和生态功能等,但景观要素间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关系很少能得以考虑。80年代后,景观水平的生态规划研究从静态格局的开始转向动态研究,更关注于自然过程和景观格局中的水平运动和流的关系,如营养流、水循环和物种运动等,尤其对生态过渡带和边缘效应,以及景观破碎化的研究更为关注。
景观生态设计与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景观生态的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两种模式,目前在园林中有广泛应用。
景观生态设计,目前意义比较明确,是指设计能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到最小的设计形式,主要遵循原则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种设计思想对目前的园林建设有很大影响。而景观生态规划,目前则有不同的理解,俞孔坚曾经将其定义总结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他提出广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就是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而狭义上的则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规划区域现状的了解,引导规划人员考虑生态需要,对生态园林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景观生态学框架内,所做的研究基本上只给我们提供了总体上的理论指导,包括原则以及由格局分析所得出的破碎度、隔离度等,后期规划设计还需要由设计者根据个人理解自行把握,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
2.2生态群落模式
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可以发挥生物群落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所以植物造景一直是生态园林建设的主体部分。从生态园林的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生态园林的核心部分就落脚在植物群落的构建上。
在此基础上,一部分学者提倡从生物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建设生态园林。此种模式下,主要是从建设生态群落的角度出发,主张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原理,掌握各种生物的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多样的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具体指导思想是:在规划、创建各类型生态园林时,要考虑生态学上的科学性,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展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从此种角度出发,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根据生态园林主要功用的不同分为生产型生态园林、观赏型生态园林、抗逆型生态园林、保健型生态园林、知识型生态园林和文化环境型生态园林等几大类。
其中,生态群落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从充实园林生物多样性的角度,使城市达到生态稳定,协调发展。
构建植物群落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参考价值,但我们也可以发现构建植物群落的方法非常有针对性。但园林的要素中,除了植物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单纯从植物角度出发无法满足目前生态园林建设的需要。
3生态园林建设局限性分析
首先,生态园林建设涵盖范围比较广泛,理沦基础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物种群学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内,在实践操作中,往往是各个学科的研究者都从本学科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结果难以全面。以“生态群落”模式建设生态园林为例,单从植物的角度考虑,忽视规划的相关知识,难以涵盖整个生态系统。随着园林内涵的扩大,风景区、森林公园等尺度下的园林建设在此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
其次,目前对生态园林的建设研究,还往往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没有形成真正的理论框架来支撑,实践可操作性差。以景观生态规划为例,景观生态规划注重水平生态格局的研究,它可以通过定量、定性地分析,判定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的影响,所得的分析结果用破碎度、隔离度等景观指数说明,无法落实在具体图纸之上,与后期具体规划脱节。在垂直尺度上,对到底什么样的土地适合建设,什么样的土地适合种植植物不能做到有效的分析。
4生态园林建设发展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园林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各个不同时代的园林都有其鲜明的特色。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园林的内涵已经逐渐摆脱过去小农园林思想的限制,逐步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在居住社区的总体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城乡整体景观和生态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设计,旅游地规划设计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成为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坚。园林内涵的变化对园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范围的设计到大范围的规划,需要不同的理解与对待。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生态园林建设起步还比较晚,早期的理论多停留在对小尺度园林生态建设的指导上,量测植物生态指标,指导植物配置等等,对大尺度的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明显落后。而且在近些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及信息可一以在规划等相关行业领域内应用,在生态园林建设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建立与GIS平台的交流联系也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程绪坷,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葛冰,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评价初探,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3]李洪远,对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园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