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问题探讨
2009-07-28李鑫红
李鑫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贸市场在很多方面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农贸市场的超市化改造势在必行。本文探讨"农改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农贸市场;改造;生鲜农产品
1 引言
农贸市场以品种多、价格便宜、可以讨价还价、购买方式灵活等优点拥有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购买鲜活农产品的场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贸市场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市场准入制度的缺乏导致食品安全卫生得不到保证;经营条件简陋,环境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薄弱导致相关部门很难对他们实施有效管理,尤其在税费的征收上存在很大困难,存在严重偷、漏税现象。为此,传统的以农贸市场为主的生鲜食品的流通模式己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农贸市场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农改超”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生产、流通程度较低。农产品超市是未来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其经营的主要商品是生鲜农产品,而这类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经营者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二是生鲜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生鲜农产品大规模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进行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三是生鲜农产品难以跨区域和跨季节地调节,使生鲜农产品物流和加工配送具有更多的相对经营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积极性。
2.2 企业经营战略不合理。最好的业态,没有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是很难达到其预期效果的,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企业目标市场定位不正确、选址不当。任何企业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即企业为之服务的顾客群体。不少人认为“农改超”的目标顾客群就是原农贸市场的顾客。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我国大中城市中的不少居民,因为其收入低、观念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把到农贸市场购买生鲜食品作为首选。在“农改超”的初期,若生鲜超市将这部分居民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并在他们的集中居住区开设生鲜超市显然是很不明智的。企业缺乏长期规划,经营战略不当。一般来说,企业在创业初期受投入、规模、知名度、客源和管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价格高、盈利少甚至亏损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实行连锁经营的生鲜超市,它是以规模效益取胜的,大多要在十四个连锁门店以上才能盈利。价格居高不下。从商品进入超市到产品在销售的各个环节,超市都设置有名目不同的费用。商品进超市开始要交进场费,然后是条码费、单品费、开户费、堆头费、海报费、银行卡结算费、补损费、新店扩张赞助费、店庆赞助费、市场推广费、节假日促销费等。农副产品一进超市,价格就比农贸市场高出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在当前的经济水平下,只有少数消费者能承受。在价格和购物环境的取舍上,消费者自然地选择了价格低廉的农贸市场,昂贵的价格使超市失去了相当大的市场竞争力,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超市化进程。
2.3 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配送环节的缺失是造成农产品流通体系低效的主要原因。物流配送环节是协调供应商和零售商、提高供应链效率、做到快速市场响应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物流配送企业具有相应的冷藏设施,并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同时存在物流配送的规模经济。而在我们国家,很多连锁店忽视连锁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配送中心的建设,同时,多数连锁企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离配送自动化、现代化还很远,甚至有的连锁店铺连集中进货也做不到,经营上相当分散,多数店设有独立的配送中心,或现有的配送中心难以高效运作,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都成为了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障碍。
2.4 消费观念不适应。低收入者会常常光顾城市农贸市场,但很少去超市,因为他们期望得到的是价格便宜的农产品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不会对品牌、食品安全问题做更多考虑。从消费观念来看,不少消费者认为,生鲜食品的消费主要是讲求价格和新鲜度,而不是购买环境、服务和品种。
3 推进“农改超”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 政府应加强引导,做好相关配套建设。落后的农贸市场的消亡和先进的农产品连锁超市的兴起,只能是市场发育和竞争的客观产物,其源动力应该是经济持续增长下的消费需求,而不是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农产品实行连锁超市经营在某些地方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与这一地区的经济、人口、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政府不应直接干预超市的经营和管理,而应为超市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和竞争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弱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农改超”的领导,把“农改超” 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年度考核。
3.2 企业应合理布置销售网点。企业应统筹规划,分析目前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其购买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并结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要求和消费习惯,采用多种经营业态和模式,在网点的分布上做到合理、科学和便利。首先,在原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较大规模的生鲜卖场,其主营产品应是生鲜产品,品种较齐全,同时也可适当经营日常用品,并按照超市的模式进行操作。面积应达到1500——2000平方米以上,辐射范围应达到附近主要社区其次,在社区,应配套建立规模较小的生鲜便利店,经营品种应是居民每日所必需的生鲜食品。便利店既可以独立设立,也可以与原有的小型食品便利店联合建立第三,在社区附近,还可以建立专业性较强的袖珍型生鲜专卖店,专门经营某一类产品或有特色的产品。
3.3 企业应适度规模,提高效益。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无论采用那种模式,要提高赢利能力,必须降低价格成本,形成对传统农贸市场的相对成本优势。就是说,超市经营的农产品,绝对价格可以等于或略高于传统农贸市场,但综合比较质量、安全、服务等优势后,应具有相对的农产品营销价格优势为此,农产品超市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从己经取得成功的超市企业的经验看,超市的农产品价格可以比农贸市场低,但这必须要以超市的规模化经营及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前提。
3.4 加强品牌商品的经营。结合生鲜超市的经营定位和操作方式,在商品购进中,应增加品牌商品或标准化产品的数量,优化生鲜商品的品种结构同时,充分利用超市自身的经营特点,选择特定的商品进行自有品牌的开发,增强竞争优势。生鲜商品的采购包括当地采购和跨地区产地采购。当地采购的生鲜商品主要是因为保鲜原因不适于远途运输的生鲜商品,采购来源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市周围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主要有蔬菜中的叶菜类,鲜肉类产品,淡水养殖的鲜活水产品,部分副食产品及各种半成品凉菜和切配菜等。跨地区产地采购的生鲜商品主要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和距离内远途调运,或者经过保鲜加工处理的生鲜的商品,它包括具有运输批量的大宗干菜;部分果实类水果;冷冻水产品;干鲜产品和保鲜封装的加工制成品。
3.5 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传统超市在向现代化超市转型过程中一定要突破以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用人上要大胆引进。农改超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引入,适当放权,以更好地发挥出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引进物流专业人才作为职业经理人对物流中心进行全权负责。以他的专业知识、科学管理的物流理念来引导物流中心的发展。这样做可以摒弃长期以来家族式的管理带来的局限性,从而使物流中心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以销售优势带出物流优势,以物流优势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6 加强宣传,引导消费者消费。不断地向消费者宣传教育,使消费者能够正确认识“农改超”和生鲜超市,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繁进入消费者视野的时候,健康就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农贸市场,很难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农产品卫生和质量难以保证成为消费者头疼的事情。而在农贸超市这些问题基本不存在另外,在农贸市场,小商小贩常常缺斤少两,交易行为极不规范,消费者明知自己受骗了,由于没有交易凭证,却很难得到赔偿,毕竟大部分人不愿意花很多的精力去讨回公道,管理部门对众多的问题零售者也无可奈何。而在超市中,农产品的销售都有电脑小票作为凭证,这个问题也能得到解决。通过利益权衡,一部分“先知先觉”的消费者会选择进入超市购买农产品,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走进超市。
结束语:
“农改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操作复杂,只有在政府、企业、消费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何劲.武汉市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问题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2]郑光财.再谈大中城市的农改超,流通经济,2004.
[3]张圣泉.“农改超“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市场现代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