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有错,怎么办?
2009-07-28
刘一赐
在纽约获计算机科技硕士后到台北进入媒体任职;
在北京获新闻传播博士后到上海开设网络公司。
十余年传统媒体经验、十余年网络媒体经验,自称是「媒体与网络交会的产物」。
多年前,网络创造了一种「不可捉摸的未来、无法验证的过去」的环境,对网络媒体公信力是一大创伤;媒体的错误其实是新闻传播的教材,也是日后借鉴进步的原动力,衷心希望网络媒体能够逐渐摆脱「查无实证、姑予存疑」的窘境!
《新华社》报导,因为多家报纸刊载虚假新闻,新闻出版总署除了通报批评之外,并且公布《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要求各地新闻出版单位采取8项措施,以防止虚假报导,维护新闻单位的公信力。
念新闻、读传播、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一句名言:「今日的新闻,明日的历史」。不过,我们很难责令媒体工作者以「写史」的敬谨心态报导新闻:一方面大家希望记者们充分发挥媒体第四权的力量以如椽之笔、秉笔直书,另一方面却又要求记者在截稿的压力之下,务必做到新闻查证与平衡报导。于是,在媒体监督社会的同时,「谁来监督媒体?」就成了另一个永无止尽的循环。
「短命历史」的轻忽
以前报刊出错,第二天会登个「小启」说:「手民之误,敬请见谅」,意思是记者老爷、编辑大人本来没错,是排字的工人(手民)不小心弄错了;进入计算机时代,稿子多半都是记者自己打的,编辑也用计算机排版,「手民」老早就下岗转业了,编辑记者责任无处可推,必须一肩扛下。
出版总署批评的是「虚假」,理论上,刻意的错误报导才能称之为虚假新闻,我相信绝大多数媒体工作者都是兢兢业业,并无误导读者之本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记者、编辑也是人,错误在所难免,不出错的媒体几乎是凤毛麟角,然而,即使无心的错误依旧是错误,多数人都着墨在如何事前避免错误,鲜少有人讨论发生错误之后该如何处理,我却认为,事后媒体对错误报导的处理方式也是重要关键。
对于一般无伤大雅的细微错误,平面媒体顶多就是内部给当事人看看就算「不错」了;严重一点的错误,可能就刊登一则「小启」道歉了事,并没有历史数据要如何处理的问题,因为已经出版发行的报刊也无法再做处理,何况,大家都有第二天的新闻要忙,谁有那个闲工夫花心思去处理「只有一天寿命」的「历史」?
但是,网络媒体呢?旧报刊翻阅不易,广播、电视更是稍纵即逝,网络媒体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永远」供读者查阅,万一新闻有误,也可能「永远」留下烙痕,反而成了网络媒体最大的致命伤。
处理的缺憾
我看到网络媒体处理错误最常见的「手法」是「毁尸灭迹」,当初一个按键把文章放上网络,现在出了问题,同样一个按键把文章「消灭」。这作法虽然不能说不对,但总觉着有些缺憾。
我很好奇的到出版总署批评的《京华时报》、《新快报》、《东方早报》网站上,分别寻找各报对〈招行投资永隆浮亏百亿港元〉、〈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年底前政策利好不断货〉这几篇报导的处理方式,结果发现(请参附表):
(一)、更正道歉:各报都在事后刊登更正启事,《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并向当事人与读者致歉,而《新快报》只说「〈孙中山是韩国人〉系假新闻」,看不出有任何道歉的意思,我想,中国人一向好面子,能承认是假新闻已经「不错」了,要说自己有错,多难呀!
(二)、文字报导:各报都将文字报导的网页移除,彷佛「船过水无痕」,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三)、全版图档:各报网站基于服务网友的立场,除了提供文字版本的新闻之外,还有报纸版面的全版图档。《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均将错误新闻以「挖版」方式处理,版面上留下一块怪异的空白,《新快报》则仍然保留错误版面的全貌。
(四)、PDF下载:《京华时报》另外提供全版PDF档案的下载,不过,网络编辑可能都忘了「掩饰」这部分的错误,原来文章清晰可见(请参附图)。
「历史」不容存疑
各报的作法或许让人失笑,而比较严肃的议题是,如果让错误继续保留在网站上,不做任何处理,是否形同「知错不改」,等于让错误延续、让伤害加深呢?加上大量的转载与搜索引擎的推波助澜,任何一点错误都斑斑可考,无形中扩大了错误报导的影响范围,显然不做处理更不可取。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对于错误新闻采取事后「挖版留白」的处理方式到底对不对?如果「今日的新闻是明日的历史」这句话成立,目前报刊的作法算不算是窜改历史?有首老歌叫做《历史的伤口》,开头两句是:「蒙上眼睛,就以为看不见;捂上耳朵,就以为听不到」,身为社会公器的媒体,把错误的报导像用修正液涂白一样,是否就算是对社会有了交待?
网络上媒体的错误报导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新闻界恐怕也很难给出一个一致的答案。我个人的意见是:保留原有的错误(历史),改用图像方式呈现,以避免搜索引擎对错误「火上浇油」,但是图像上一定要加注「报导有误」之类的字样,最好再将更正启事并列在同一网页上。
上述作法的前提是「媒体勇于认错」,保留了历史,即使是错误的历史,姑且算是抛砖引玉,我也勇于接受批评。多年前,我曾经感叹,网络创造了一种「不可捉摸的未来、无法验证的过去」的环境,对网络媒体公信力是一大斲伤,媒体的错误其实是新闻传播的教材,也是日后借鉴进步的原动力,衷心希望网络媒体能够逐渐摆脱「查无实证、姑予存疑」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