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索马里打拼的中国商人
2009-07-28张东亮慕海燕
张东亮 慕海燕
位于东非之角的索马里,由于近年来内战不断、海盗猖獗,导致物资匮乏,各种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然而百废待举往往意味着遍地商机,这时,一批勇敢的中国商人闯了进来。在这片令欧美商家望而却步的危险之地,他们能实现自己的财富梦吗?
名震摩加迪沙的“慈善老板”
2006年索马里过渡政府成立后,在山西做房地产生意的赵勇和一批外国建筑承包商,应邀到首都摩加迪沙考察。那些来自日、韩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同行看到当地的混乱和落后,第二天就都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
这位倔强的中国汉子认为,由于连年内战,索马里到处是大片废墟,而百废待举正为像他这样的中小投资者的发展事业提供了好机会。于是,几乎没经过什么竞争,他就轻松拿到了一个80万美元的政府办公楼承建项目。
合同拿到了,却没有工人,本来在国内找一批熟练的建筑工是很容易的事,可索马里方面不同意:必须把这些就业岗位留给当地人。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赵勇才找来100多名懂行的索马里工人来干活。令人欣慰的是,由于他给下属开的工资高,伙食也不错,这些黑人兄弟干起活来十分卖力,工程进度很快。
在摩加迪沙生活一段时间后,赵勇发现这里的粮食、蔬菜、日用品大量依靠进口,因此价格昂贵,鸡蛋是从也门进口的,要1美元一个。当地人不刷牙,每天咀嚼一种植物就算清洁口腔了。这里居民使用的是解体前的货币,由于货币贬值,每次交易都要一捆捆地兑换,很不方便。此外,索马里随处可见中国货的身影。中国服装便宜,大约20元人民币左右一套,很受当地人欢迎;中国的小五金、小电器、纺织品、塑料制品等在索马里也比比皆是。
赵勇宿舍内配有冰箱、热水器等日用电器,这在当地是很奢侈的消费。索马里没有公共设施,都是私人的工厂和企业,连发电厂也是私人的,所以电费很贵,有电视的家庭每家每月电费是300美元,没有电视的家庭每家100美元,多数地区限时供电,所以在夜晚多数地区一片黑暗。这里没有夜生活,更没有夜总会等消费场所,甚至没有理发店,没办法,赵勇只好自己动手理个光头。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通过笔记本电脑看电影,这是他从国内拷贝过去的,当然,偶尔也能上网和自己的亲人聊聊天。
半年后,一座漂亮的办公楼顺利落成,政府部门验收时对工程质量十分满意,马上又交给赵勇一个更大的港口施工项目。虽然在这里赚钱虽然比国内容易,但由于各派武装冲突不断,危险也无时不在。一次,他正陪几位当地商人朋友在一家高档咖啡馆聚会,忽然听外面响起一阵爆炸声,紧接着枪声一片,连头顶窗户上的玻璃都被打碎了。从此,每次外出赵勇不得不穿上防弹衣,虽然这玩意儿又笨又重,穿在身上很不舒服,但心里总算有了些安全感。
在索马里创业,与当地居民搞好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赵勇经常捐大米给周围的穷人。一次,一位萨马来族老人生病了,他将对症的药送过去,对方却一口拒绝,坚持靠自身免疫力来恢复,实际却是“用不起这种高档进口药”。了解事情的原委后,赵勇马上从国内采购一大批药品,无偿捐赠给一些贫民区的百姓。他的这些友好善举赢得了异国友谊,人们甚至称他是来自中国的“慈善老板”,如果有心怀不轨者想到他的工地上捣乱,当地部族长老马上就会出面制止。
出入有卫队护送的中国“瓦拉咯”
秦巍是国内一家通信公司的驻外人员,常年奔走在非洲各地。2006年,他奉命从埃塞俄比亚出发,乘飞机到达索马里完成一个大的合同项目。
来到索马里后,秦巍先是在Basaso落脚,这是一座热带海滨城市,充满东方阿拉伯情调,但由于内乱,如今却面目全非。高耸的伊斯兰清真寺尖塔、白色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和古堡式的房屋,从郊区到市中心,映入眼帘的大型建筑物无一完整,不是屋顶被揭,就是门窗被撬,残垣断壁上千疮百孔。成片的居民区破旧脏乱,一片衰败景象。大街上的各种机动车看上去都伤痕累累,没有车牌照,没有窗玻璃,车身的油漆早已剥落,裸露出生锈的铁皮。他先后在Hargeisa、摩加迪沙等城市工作过,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摩加迪沙,那里每天枪声不断,手中拿着各种武器的军人满街都是,混乱、衰败、无序的状况随处可见。
在索马里,许多人都拥有自己的枪支,AK冲锋枪、重机枪、火箭筒等各种型号的枪械应有尽有,这是国家解体的后遗症。随行的保安告诉他,内战期间,军队的武器已散失到民间,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一杆枪。因此,秦巍的每次出行都要有武装卫队护送。公司里面雇佣了20多名保安,都是前政府军人,每月200美元的薪金。每次出行都由一辆皮卡开路,车上还有一挺大机枪,这些保安每人手里都拿着家伙,身上缠满了子弹。当地保镖告诉秦巍说:“如果你3年前来,每天都能听到‘啪啪啪的机关枪声。索马里内战死伤了多少人,造成的损失有多大,无人统计也无法统计。”
在秦巍的行程里,沿途不时遇到各种关卡,当地人告诉他,只要愿意,谁都可以设置关卡。军阀割据的局面催生了各种证件,好在与中方合作的企业在当地势力很大,到哪儿都有人买账,因此整个施工过程中几乎没发生过危险,但不时从灌木丛中窜出来的持枪军人还是令人毛骨悚然。这里的人好勇斗狠,有一次,一个卡车司机看到道路堵塞无法通过,就在车上操起冲锋枪冲天鸣枪,驱散人群强行通过。这样的镜头在索马里街头随处可见,以至于秦巍现在想起来还心惊肉跳。
在索马里,当地员工亲切地称呼秦巍为“瓦拉咯”,这在索马里语中是“兄弟”的意思。秦巍在索马里的工作是指导当地员工安装软件程序和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培训。本来是很简单的工作,但在这个教育几乎停滞的国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员工中多数人连基本的英语都不懂。虽然语言有障碍,但当地人学习热情很高,这也激发了秦巍的热情,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秦巍不但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还学会了几句地道的索马里土语,同时也赢得了员工们的爱戴,他们纷纷将索马里的美味带给这个中国“教师”。
一次秦巍应邀到一位当地朋友家玩,才发现索马里人其实很有修养,非常热情好客。那天他的车刚一停稳,就发现那个朋友穿一身崭新的宽大棉布袍,站在院门外迎候。一见面对方就行了一个右腿跪地的大礼(据说当地人只有遇见身份和地位显赫的贵宾才给予如此礼遇),接着便是一大串索马里式的热情问候,比如“家里的骆驼好吗?”、“生活愉快吗?”、“家庭成员之间都和睦吗?”等。
进门后,穿着漂亮连衣裙、裹一块花色头巾的女主人,马上率全体子女一一向客人行礼表示欢迎,然后彬彬有礼地退出客厅。这时朋友取出一只精巧玲珑的铜炉,放入燃烧的木炭,撒上少许索马里出产的香料,室内顿时香气四溢,泌入肺腑。在这种气氛中,秦巍品尝着女主人煮的骆驼奶和咖啡豆,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此刻,什么战乱呀、海盗呀、异国他乡呀,早已忘得干干净净。
驱车到海边游泳是秦巍在索马里最快乐的娱乐方式。每次出行,也都是架着机枪的皮卡开路,武装保安断后。在海边,几个保安在海滩上警戒,秦巍一个人在海里畅游。明媚的阳光、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构成了一副和谐的画面,而保安、武器破坏了这一切。秦巍由衷地感叹:和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