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引导探究

2009-07-28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独立学院

杨 清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素质之一,而素质的培养是与心理教育和引导密不可分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新生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切实加强高等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引导研究,是高等教育和理论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94-02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内一些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10%~30%,《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或所),但很多学生碍于情面或其他原因而未去咨询,造成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现在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开始成为学生和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所以作为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能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的人,作为大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寻找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方法很多,如心理咨询、个别谈话、观察学生的言行、同学的反映、心理调查等等。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以至目标失落而造成内心困惑。有些学生升入大学后,大一的课程相对比较轻松,也没有了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学习动力就自然消失,而新的目标又没有及时树立起来。由于动力小、压力小,也就存在着自由散漫的现象,从而失落了人生的目标。他们往往感觉学习枯燥,整天沉溺于网络和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中逃避现实,在网络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会变得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与真实的人际关系脱离开来,从而使其产生孤僻、冷漠、焦虑、偏激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最终感到上大学没意义、厌学,甚至走入歧途。

2.学习紧张和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如今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等原因,造成大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能找到工作都越来越困难,再加上外语专业学生的各种级别考试的压力,迫使学生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并要在学习中取得好的名次或更多的奖学金;同时大学教育仍存在“填鸭式”或“满堂灌”教学,老师不断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很少与学生互动,学生面对大量知识难以消化接受。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很难适应;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存在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成绩上不去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等等。这就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对前途困惑迷茫。

3.人际关系紧张,孤独感和空虚感增多。大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集体,有些学生没能从中学的生活中转变过来,只是一味地学习,而很难融入这个丰富多彩的集体,不愿与他人接触、交朋友,遇到问题无从倾泻。更难以自行解决。与他人相处时又往往产生矛盾,所以常常会出现焦虑不安、抑郁、孤单、失落、失眠等,甚至患上社交恐惧症。

4.情感受挫造成心灵空虚。目前,恋爱已是大学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中谈到人有爱与被爱的需要,青年学生中存在恋爱现象是无可厚非的,但很多学生并没把它的位置摆正,他们往往深陷其中,对爱与被爱缺乏真正的理解,一旦失恋往往难以自拔,轻者出现茶饭不思、神志迷乱、失眠,重者痛不欲生,失去生活的信心,最终出现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5.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独立学院的学费相对较高,加之学生家庭贫富差距较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城市基层的学生家境不好,再加上交纳高额学费,生活困难。致使这些家庭情况相对较差的同学与其他同学相比时就会产生自卑感或总觉低人一等,从而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发展下去就出现内心的苦闷,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6.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适应新生活。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学生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包办了一切,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致使我们的一些大学生依赖性强,行为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一旦离开了父母总感无所适从,无法面对外面的世界,遇到困难便脆弱不堪,缺乏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外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如:本身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家庭关系不和等。

二、针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措施

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感染学生,大学教师除了教好书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具体有以下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入校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简称“三观”)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还是模糊的,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各种思想都有。一般情况,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成绩与母体学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别较大,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三本学生普遍不那么自信,有些学生认为上了三本院校就没有了前途,与其他大学的学生相比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有些学生与社会不良习气有染,认为吃喝玩乐才是生活的真正乐趣;有些学生则深陷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由此影响了学习,影响了以后的人生道路。高校教师所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帮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以讲座、课堂或个别谈话的方式,给他们讲社会、讲人生、讲理想、讲未来,讲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以及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让他们对社会、人生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让他们了解独立学院的发展前途,独立学院毕业生良好的就业趋势,打消他们的各种顾虑,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读书的信心。我认为,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避免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2.针对不同原凶,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大学生活是多彩多姿的,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如有位女学生入校后不久我就发现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后郁郁寡欢,不与其他同学交往。通过几次谈话我发现她有轻微的强迫症状,我认为若不及早解决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我多次做她的心理工作,帮她克服暂时的心理困难,一方面鼓励她去看心理医生。经过半年的努力,该同学终于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同学面前。还有一男同学,每天独来独往,不与他人交往,生活非常俭朴。我发现他有一定的自卑心理,经了解,他家境贫困,来自农村,无经济来源,在与同学交往中总是自感形愧。我一方面通过学工部门帮他联系一勤工俭学的岗位,一方面对他进行思想引导:贫困并不代表卑贱,我们就是要通过学习改变贫困的命运。大学生活不是与他人比物质的富有,而是要比学习成绩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要做精神的强者。经过谈话,使他树立了信心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了自卑心理。另有一学生受到失恋的打击,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对生活产生了失望,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整天沉溺与痛苦之中。我找他谈了几次话晓之以理:大学时期是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对爱缺乏真正的了解,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大能力,才能领略爱的真谛。经过几次努力,这名同学才真正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等等事例,凡是我所遇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尽力去找出问题的根源,想尽一切办法加以解决,鼓励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3.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环境。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既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优化心态,培养集体荣誉感,又可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对预防、解决心理问题很有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除此之外在班级内部还可以举办诸如演讲、书法、文艺晚会、各种球类、棋类比赛等,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多样的,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教育管理者有耐心、爱心、细心,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谢春艳.广西汉族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3).

[2]张迪.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措施[J].大众科技,2006,(1).

[3]王静.安徽省大学生心理保健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

[4]杨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5,13(1).

作者简介:杨清(1981- ),女,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日语系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教育学。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独立学院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煤矿井下矿工酒精所致心理障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