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学生要坚持科学的扬弃
2009-07-28乐艳华
乐艳华
摘要:文章指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要引入传统伦理道德,用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学生要坚持科学的扬弃,要树立平等的观念、个性张扬的观念、市场经济观念。
关键词:伦理道德教育;人格平等;个性张扬;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49-02
当前,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青年学生更加追求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但如何引导学生人性和人格朝健康方向发展,却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努力思索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照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有效地导入作为研究人和社会道德现象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它所反映的道德价值取向,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毋庸讳言,在几千年封建史上建立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既有其精华,又有其糟粕。所以用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学生要奉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准则,科学的扬弃,笔者认为,要坚持“三破三立”。
一、要破除等级思想,树立平等观念
中国传统伦理重视礼仪名分,强调宗法秩序,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尤其是将教师与“天、地、君、
亲”并列,使教师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师道尊严。这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和优越感使作为教育施动者的教师与作为教育受动者的学生之间无法通过近的接触与交流,思想达不到有效沟通与交流,因而教师如果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抱着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等级观念不放,就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施与受的循环中永远只是由施到受的的单向循环,双方不能产生有效共鸣,使学生自觉地去接受教育,因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强沟通,坦诚交流,平等对话。因此,教师如果采取灌输、霸蛮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这不但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更加激化矛盾,导致新的问题出现。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朋友,促膝谈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自己的心打动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动学生,让学生真心实意地接受教师的劝导,并内化为行动的规范与自律,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前,我国正在加速高等教育发展,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而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是其根本要求,在加强学生教育工作中,要自觉破除师生尊严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为学生服务。总之,教师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破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等级观念,树立传统伦理思想中强调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教师要之有也,末有能动者也”中的平等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思想和民主意识,使学生感到人格得到尊重、心灵受到感染,从而思想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变静态为动态,变一方驱动为双方驱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真正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使学生不会偏离人生的轨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
二、要破除循规蹈矩思想,树立个性张扬观念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符合“礼”的规范。反映在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上,则体现为一些教师过分的强调共性,强调统一,在认识上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引起足够重视,不满意或下意识的不满意个性的张扬。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循规蹈矩,不出乱子、听话的学生。这样就使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采取全盘否定的方法对待学生,言辞过于偏激,态度过于粗暴,使学生内心感到委屈,心灵遭到损害。这样一来,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未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反而“误人子弟,害人不浅”,失去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育人成材的强大作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时代。在市场经济这一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广大学生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主动适应现实,独立思考,个性苏醒,人格独立,对一些束缚个性和拘束自我的条条框框采取反判态度,特立独行,自我发展,自我成才。在某些方面,个性有时又表现为创新,因此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个性张扬这个表层反映出来的积极上进的内在需求,大胆破除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求新求异的良好环境。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广大学生由于还比较单纯,思想不太成熟,如果不及时引导和规范,个性张扬就会走向偏激,误入歧途。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做出恰当选择,在个性的张扬与社会规范之间合理平衡,使学生才能尽可能地得到挖掘和发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三、要破除重义轻利思想,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古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提倡重义轻利,将利和义对立起来。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熏陶,重义轻利的思想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功利目的,并下意识地将其作为判断学生本质好坏的标准。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它所要求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实现经济利益的“经济人”的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便是“人”,尽管它并非完全意义的“经济人”,但在市场经济逐步形成的崭新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也应当与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人相适应。教师一定要辩证地看待义与利的关系,认识到义与利是能够统一的,以及在不一致时,教育学生应以集体为重,以国家为先,顾全大局,顾全整体。我们不能以义与利来判断好学生坏学生,那些经济利益思想敏感,功利意识强的学生往往能更早地被社会接受,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让他们正确看待义与利,使学生既不奉金钱为粪土,也不视金钱为至上,树立合法生财,劳动致富的观念,使学生走出校园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自由邀游。需要特别指出是的,当前许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谋求知识创业,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出现的新情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特别地保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又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创业、义与利、个人与国家的诸多关系,鼓励学生靠真才实学致富,靠勤劳守法致富,以一人之富带动一地之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好学生,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大胆地吸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并具体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