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符号在休闲环境中的运用

2009-07-28徐茜茜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环境设计

杨 琳 徐茜茜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文化符号的基本分类以及在休闲空间中的作用,从而探寻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将设计元素转化为文化符号,这样有助于做出真正有文化品位的环境设计。

关键词:文化符号;休闲空间;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H0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28-02

一、文化符号的基本概念

“文化”(culture)一词原意指对自然界生物的驯化、培育、耕种,进而演变为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培养、训练。远古时期由于交通的不便,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封闭的环境里。地域的不同也使得这种文化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人们在各自的文化影响下进行着真、善、美的探索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具体形式一旦经过社会的认可与传承,随着历史的沉淀,便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由人类创造,但它超越了人本身,以它的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比如中国如此众多的传统文化符号,历经几千年仍在广为流传,而这些文化符号的创始者许多已经无从知晓。

二、文化符号的三种基本类型

符号世界五光十色,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对符号进行分类。当今最具规模的符号分类法,首先是由美国符号学奠基者、哲学家皮尔斯提出的。他比较完整的推出了有关符号分类的指导性的学术观点,他的分类学思想曾被誉为“符号学思想史上最丰富的贡献之一”。皮尔斯还进一步指出,符号的每种关联物本身,可以用三个范畴去划分。

(一)类像文化符号

类像(图像、肖像)文化符号,是指借助符号自身和指示物(客观事物)酷似的一些特征而产生意指作用的符号。也就是说,这类符号和客观对象之间,表现出某种性质的共同性,是通过写实或模仿予以表征的。换句话说,符号和指示物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对应的。比如人像摄影不可能完全表现出被摄者所有的表情、姿势以及所蕴含的情绪和心态,但至少可以反映其中的一个侧面。这就是“某种性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不少广告摄影正是有意无意的予以运用,捕捉那足以“传神”的一瞬间,才使摄影作品显得如此动人心弦。

在休闲空间的文化营造中,类像符号的使用极其广泛,如大门前用狮子或麒麟来表现一种气势;将有主题性的绘画作品置于环境之中营造氛围,唤起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

(二)标志文化符号

另一种文化符号的类型叫做“标志”。如果说类像文化符号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话,那么标志文化符号则以接近性为基础。标志不仅包括符号和指示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关系,而且还含有彼此部分与全体的关系。比如,表示风向的“风玫瑰图”,区分公共卫生间的男女标志,“皇冠”表示皇帝,以“白帆”表示航船等。

(三)象征文化符号

象征文化符号和前两种符号有着很大的区别。类像以相似性为基础,标志以接近性为基础,这两种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彼此呼应的,只是程度和表现不同而已。但是,象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甚至是武断的,它需要通过解释者的创造使之积极配合才能发挥符号的意指作用。比如“鸽子”一词是和平的象征,但它同和平既没有直接的联系,也没有任何肖似之处。“和平”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本来就找不到某种可以模仿或直接联系的感性特征。唯一能把这两者联系和结合起来的,是解释者的理解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所以,很多专家认为,言语符号和文字符号,主要的不是类像符号,而是象征符号。

从以上符号的三种基本类型我们可以得出,类像符号是模仿对象,标志符号是给对象以标识,象征符号是自由地叙述对象,因而有关某一对象的符号学信息,类像符号最能清楚明白地表现出来,而标志符号次之,象征符号更少。同时,类像符号模仿性强,符号化程度也就最低,标志符号居中,而象征符号的符号化程度最高。这样,符号的信息量和符号化程度恰成反比。

三、传统文化符号在休闲空间中的表现手法

(一)“连续性”文化符号在休闲空间中的表现

“连续性”文化符号在环境中的应用深受易经的影响,在易经的符号观念里,符号是变化流动的,而且在这“动”的过程中其关系是连续性。中国传统园林环境中广泛的运用的空间的“连续性”。赖特受东方建筑的影响,倡导了流动空间。但是中国园林环境中的流动性不仅仅是在同一个观察点上静止不变。而是一系列运动的境界,给予人们在移动中一连串的环境享受。这种层次关系是连续的而不是中断的。在室内休闲环境中同样如此,人们通过植物、屏风、博古架、漏窗矮墙等装饰元素来营造空间的隔而不断的流动性空间。

(二)“层次”文化符号在休闲空间中的表现

这一表现手法明显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在环境中一区一区地展现不同的主题,不依固定视点视之,呈现大自然的各种角度面貌,亦即为“游”。

“游”的思想落实到当代室内休闲空间中,便形成空间的层次。运用层次的语法原则,将空间界定分区(每一个区就好象绘画里的一个视点),配合动线及连续性原则的串联,导引实质上的“游”。在游经不同的空间景致,以种种角度体验空间,产生连续重叠的印象,通过移情作用,得到精神上的“游”;在室外休闲环境中“层次”原则的运用,分成各种特色的空间主题。通过山、水、树、石、景观建筑的不同组合穿插。使整体环境产生丰富的空间形态。“层次”在休闲空间中的应用例如被评为1997年福建省勘察设计二等奖的厦门市南胡公园的总体规划就是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环境中“游”的思想。围绕园中几大景点——“曲水荷香”、“员当春晓”、“南胡秋月”、“鹭津舟渡”等做有层次的展开,良好的满足了人们休闲活动的需求,开放以来受到了市民的欢迎以及外来游客的好评。

(三)“对比”文化符号在休闲空间中的表现

简单地说,对比的应用在环境中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无限的意境。通过不同尺度空间的对比,“寓大于小,小中求大”而达到空间无限的感觉,例如苏州留园,它的入口部分经过“极度压缩”的处理,不仅狭长而且十分封闭。顺着入口通廊转入园林绿荫处时,突然空间予以放大,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兴奋情绪。颇有《桃花源记》中“豁然开朗”的奇妙意境。“对比”在当代休闲空间中的表现比如休闲建筑的中庭园林景观。当人们从相对狭窄的室内空间走出来进入到如此高大的中庭空间时,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是何等的强烈。

(四)休闲空间中文化符号的“形式美”表现

文化符号在休闲空间中的表现手法很多,很多优秀的作品都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多样统一,不管是符号本身的构成还是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美规律与民族审美特点有所不同,后者会随着民族、地区、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而前是者带有普遍性的法则。也是我们应掌握的基础表现方法。如我们常在传统风格休闲空间中看见的假梁相互交错穿插的形式,形成了一种韵律美。

(五)文化符号在休闲空间中的裂解变形与拼接表现

这种表现手法在形式美规律基础上显得更加大胆。要求设计师本身须体悟艺术符号“所指”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构思,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进行美的再创造。例如将已有的文化符号抽象化、裂解或变形,并与其他的单体局部结构相结合、拼贴运用,演绎多元化文化下的具有包容性的作品。这种手法与一般的装饰运用有所不同,即更强调夸张、变形、使之符合于人们约定俗成的隐喻象征习惯。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运用符号拼接手法的例子,可以为我们发扬本国传统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该广场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通过巧妙的拼贴变形展示给世人。如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直至三面入口的街道上。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锈钢柱头,多立克柱式上流泉汩汩,圆券上嵌着微笑的摩尔头像,水正不断地从他嘴里吐出……各种构成元素被戏剧性的揉合在一起,令人真伪不分,雅俗莫辩。

(六)文化符号在休闲空间中的“场景灵感”表现

这种表现手法多用于旧环境的改造中。环境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我们在设计中应该尊重这份历史的凝重,将环境中有价值的部分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通过设计使之符合当代的审美观念。例如俞孔坚设计的中山歧江公园。保留了船坞、厂房、水塔、龙门吊、铁轨、烟囱等历史积淀产物,设计后形成一个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符号,继承了该场地的历史文脉,更艺术地显现了作为城市记忆的旧船厂近半个世纪的经历。当你游弋于公园中感受到的不仅仅再是设计师对公园的规划的处心积虑,或许更多的是那段可歌可泣的城市精神的再生。粤中造船厂热火朝天为革命的场景精神在重现,城市记忆在发展中延续。

另外,将文化符号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表现方法。例如位于成都市府南河的活水公园,采用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取自府南河的水经过自然生态方法处理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人们演示了水在自然界中由“浊”变“清”的生命过程,其中运用了很多含有生态科学的文化符号。

总之,将文化符号运用于中国当代休闲环境中时,应尊重传统形式,但不应拘泥于传统形式,注重吸收一些先进的设计手法,建立清晰的设计理念,以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在当今求新求异的设计大背景中,作为环境设计工作者来说,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符号形式、在环境设计中植入祖国文化的根,就是我们这门学科为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中的繁荣复兴所应尽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宗明.符号世界(第一版)[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第一版)[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易思羽.中国符号(第一版)[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胡仁禄.休闲娱乐建筑设计(第一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一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杨琳(1980- ),男,供职于重庆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