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怎样指导学生读书

2009-07-27吴兴学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4期
关键词:草塘理解课文教师应

吴兴学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培养良好的语言品质。学生在校阅读量少,阅览书籍时既盲目又随意,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考虑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

方法引路,教学生学会读书

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课外阅读,课内、课外要相互配合,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书籍题材丰富,文章内容深浅不一。学生阅读时要重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的现象。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地读书。提问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搭石》一课时,教师应提出什么是搭石?什么情况下人们需要搭石?进而引导学生具体体会家乡人们怎样走搭石,感知走搭石中表现出的勤劳美、谦让美、尊老美……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为具体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要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思。如读《可爱的草塘》中“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三个“呈”字把同一种绿在自己眼中感受出草塘的大和美的?

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塘画面,跟随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一层又一层,追逐那涌向天边的浪花,直到它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样,学生就能与文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文章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感情朗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朗读,使其深人体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在学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这句时,教师指导学生分层次体验,悟出其中的感情色彩,再试着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句子,层层升华,逐渐升温,体会出父爱的伟大、父亲了不起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高潮。这样,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便能心领神会。

抓住重点词句段,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其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品词、品句地读书,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在理解语言文字中理解课文内容。如《慈母情深》中的一句:“我的鼻子一酸……”抓住“鼻子一酸”这个词,让学生理解。“酸”一词,平平常常,但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由“鼻子一酸”引出母亲凑钱、挣钱、塞钱等句子,抓住“凑”“挣”“塞”“又一次”等词的理解,就能知道为什么我的鼻子会酸,知道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及母爱的伟大!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会读得字字千钧、铿锵有力。

开展活动,让学生爱读书

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死读书本,他们会感到乏味、疲劳,教师应设计开展一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说说、读读。教师应坚持利用早读课。先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的感受,或说一个新闻,或讲一件趣事,或背一首古诗,或明一个道理,学生势必兴趣盎然,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的佳境。然后让学生坚持早读,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即说又读,学生才能读好书。

比一比。为了检验学生课外阅读、培养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节日或班队会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颂会、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读书主题交流活动;也可进行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汇报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或交流,以激发学生养成爱积累的习惯。阅读中如果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教师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可专门设置“阅读欣赏”栏目,供学生阅览,这样,既鼓励那些爱读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进而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猜你喜欢

草塘理解课文教师应
初夏
画里的草塘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