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美何以等同恶
2009-07-27余辔扶桑
余辔扶桑
多年来,脑子里每逢掠过“卡门”这个故事,我都觉得有点骨鲠在喉的别扭劲儿。别扭些什么?又未必说得清。梅里美的这部小说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可究竟好在哪里?说明些什么?又理不清说不出。至于我们能见到的那些振振有词的介绍与评论什么的,就是中学时代的我也认为那不过是些变了颜色的皮毛而已。
前几天,我问好学的谢允女士读过《第四十一个》吗?她说读过,我问感觉如何。她说那时她还小,正上中学,读完那小说心里很受震动,几天都睡不着觉,常想着书中的人和事儿。
她这话又一次引起我思索。当然,仍然说不出什么。
刚才,我想写一篇文艺评论。神差鬼使,我竞选中了王尔德的《莎乐美》。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心头有些豁亮,心里的一个埋藏了很久的结,开始松动。我急忙操笔。
——就这样,我写下了前头的题目。
十几年前,莎乐美的叔叔希律谋害了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她美貌的母亲希罗底。莎乐美仍然是公主。
眼下,她长成大姑娘了。
这一天,希律国王同希罗底王后和莎乐美公主在王宫里饮酒。可不知为什么,三个人的情态都有点异常。国王脸上阴郁,公主脸色苍白,王后也显得不自在。这似乎是大厅外那口井引起的。那口井曾经监禁过老国王——莎乐美的父亲达12年之久。如今这里正囚禁着一位年轻勇敢的约翰。据说,这个约翰见过上帝,所以尽管他成天价用隐晦的言语责骂国王和王后,可希律王一直没敢杀他——怕遭祸殃。
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有一种“死亡本能”——包括贪欲、侵略、破坏、自戕等等。这种死本能与生本能,共同构建了人的生命里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是十分厚重的,是人自身无法反省到的。而细数人类发展史——人,这一由类人猿渐变而来的高级动物的每一步脚印都充满了这“死亡本能”带来的罪恶和血腥。
诚然,人类的文化文明、真善美的追求、理性与道德,也都是在这血腥之中崛起的。
——这,也就为我们研究这所谓的“美而不真(指真实)”的唯美主义文艺作品,带来一个颇具悖论意义的障碍一如果说艺术不是源于生活,而是为了指导生活的(这是唯美主义的宗旨),那么,带唯美味道的小说戏剧,为什么都是血淋淋的呢?如前面所说的《卡门》《第四十一个》和眼下正介绍的古典名剧《莎乐美》——这3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执著地追来美与真的。可到头来,她(他)们追求的手段与结果不知为什么竟然都自觉不自觉地走向了“恶”——付出了残忍与惨痛的代价。而正是这“残忍和惨痛”,才深深地震撼我们。
——这到底是为什么?
莎乐美跟她母亲一样貌美。在年少的卫队长的眼里,她是鲜花是彩蝶。他迷上了她。
可今天莎乐美公主十公烦恼,她离开了宴席来到厅外的古井边。她感慨着:今晚的夜色多么纯洁呀,像少女,从没把身子让男人轻薄过。可这时,她听到约翰在井下面说话。莎乐美被他奇妙的嗓音吸引住了。她很想跟他见个面、说说话。但是士兵说,国王有令,不许约翰上来。莎乐美早觉察到那卫队长眼神里对她的爱意了,就央求他把约翰带上来。年少的卫队长果然不顾禁令,答应了她。
可约翰出了那井,并没收敛,继续用隐晦的言语咒骂国王的罪恶和王后的乱伦……莎乐美听明白了他的话语,很觉可怕。可她被约翰这位先知的神采仙貌深深地吸引,竟不顾一切向他表露了自己的爱情。约翰不理睬她,说:我不听你的话,我只听上帝的声音。一旁的卫队长心里不是滋味,他劝公主回去吧。可公主仍大肆赞美着约翰,说:“……你的嘴唇真美,像象牙塔上的红带子,像象牙刀剖开的石榴……请让我来亲一下吧。”约翰厉声地拒绝着,可公主仍在求他。
这时,站在一边的卫队长妒火中烧,控制不住情绪了——居然拔刀自杀。可公主看都没看他一眼,继续恳求约翰说想跟他亲吻。约翰却说:你这样是要被诅咒的……
提到该剧的作者王尔德,名字稍显陌生。这怕是因为多年来我们对唯美主义一直持批判态度的缘故。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他是戏剧家、诗人、小说家、童话作家。他1854年生于都柏林,其父是位名医,母亲是位小有名气的诗人。王尔德在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毕业,又在“牛津”攻读古希腊经典著作。24岁时,他心怀一种昂扬的求知欲游历了意大利和希腊,受到古代非基督徒与耽乐主义文化的熏陶。
他的唯美艺术向往及其理论,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他说“诗歌就像是一个水晶球,它应该使生活更美丽,而不是更真实”。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不是艺术反映现实,而是现实反映艺术。他说“现实是可恶的,只有‘美才有价值”。
这理论听起来无疑是生动的。
更可以想象到,这理论在当时的影响。
当然,无论哪种主张,都肯定有值得张扬的合理部分。王尔德主张“艺术家不能带功利的目的,个性不能受压制,也不受道德的约束”。他还主张一种“社会主义”,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有艺术的自由。
实在不晓得,王尔德幻想的社会主义跟我们所经历的社会主义是否一个样?
公主久不归席,国王着急了。他带着王后和侍卫一路喊着“莎乐美”走来。王后希罗底似乎看出国王的歹意了。果然,一见到莎乐美,国王希律就眉开眼笑了。说来,刚才一出门时,他还觉出风挺冷,天空好像有什么不祥之兆。而此刻,他把什么都忘了——一会儿,亲手给莎乐美斟酒;一会儿,让她吃果子;又让她坐在自己的身边,亲昵地说:“我要把皇后的位子给你坐——”
莎乐美的冷淡是明显的。她对刚才约翰对她的拒绝,又烦躁又感到羞辱。可约翰那咒骂声仍不断地从井下面传出来——淫荡的女人啊,让男人围打她吧,好让其他女人别学她们的坏样子……那一天,太阳黑了;月亮像血样的红,星星落在地上,国王们吓得心惊胆战……
这时,希罗底自然也听到了——她总觉得约翰的话是在骂她,就让国王去制止一下。可希律王不敢招惹约翰,他怕招来厄运。他一心向莎乐美调情。看,他想让莎乐美跳舞,却遭到拒绝,连连碰钉子……这时,约翰的声音又传来——他一定正坐在宝座上,身穿红袍手拿着金杯。可天使会打他,他会被蛆虫吃掉的……这显然是在骂希律。
而且,约翰继续揭露希律跟希罗底“血族相奸”,说这样的婚姻会产生灾祸的。希律王心里很害怕,可他仍不理睬约翰,继续要莎乐美跳舞,并且说:“你若是跳,我就把王国分给你一半。”莎乐美霍地站起说:“你敢发誓?!”国王希律不顾王后的阻拦,说:“凭我的生命、王冠和我的神灵发誓,只要你跳舞,任你要什么我都给——”
莎乐美开始脱鞋、披纱、涂香油。尔后,翩翩起舞……
剧情至此,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了。莎乐美的舞,明显不是好兆头。虽然这舞是极美的——
记得,法国装饰派画家古斯塔夫·摩罗曾精美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高大华贵的殿堂,肃穆出几分阴森,她身后是表情呆板的女乐师。莎乐美微垂着眼睑抬起一支手臂——她的“舞”显然正庄重
地起步——那少女秀雅至极的面容,既有公主的高贵又透出心底的沉郁,像阴云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她丰腴的手臂和露出的浑圆的肩和背,表明她身心的成熟和潜藏的力:那赤裸直立的足尖,能让人想像到她命运和前景将如走钢丝样的危险:她的服饰和殿堂里的边棱角隅,在装饰派画家笔下的美,自不必说;关键是她手中的那一支花和被丢弃在地上的几团花,不能不让人感到“美”在这里的“渺小孤寡”和美的“被践踏”……
——坦率地说,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稿,与早年这幅画存留在记忆中的深刻度,有直接关系。
下面容我作些分析。
我们说,无论是求真还是求美,执著追求本身都是欲望使然。而欲望又是自私的。这种自私的欲望在激情与意志的作用下,该产生些什么呢?我以为是“恶”,无疑。其实,这也是弗洛伊德氏的“死亡本能”的一部分。
——该说,这是一则心理学公式。
试想,无论是《卡门》中的唐·何塞为了重获卡尔曼的爱情而用刀劈死了她,还是《第四十一个》中的马柳特卡为了召唤回她的“蓝眼睛宝贝”而射杀了他,或是眼下将发生的莎乐美为了亲吻她倾慕的约翰而怂恿希律王割下约翰的头——都概莫能逃出上述的这一则公式。
这种“求真求美”到头来居然等同于“恶”——而且是血淋淋的“恶”……这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让人为之战栗。这让我想起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一句话“没有一种恶是人所想往的……它是间接到来的,因为它是某种善的结果”。是的,无论唐·何塞刀劈卡尔曼,还是马柳特卡射杀“蓝眼睛”,还是莎乐美要割约翰的头——这都不是她(他)们最初的“行为的出发点”——她(他)们都是在求美的基础上,为了爱(也就是“善”的目的),而在“欲念和意志”的轨道上。下滑的……这当然也就是我们常常赞美着的一种“人生的执著”。其实,这也就是人性固有的“死本能”,以及“虐待癖”“嗜血本性”等等的“潜意识”在生发作用。
这是深层的心理学领域,绝不是危言耸听。
下面,我们继续看莎乐美公主求真求美的“恶”行。
莎乐美跳完舞,希律王赞不绝口,问她想要什么?公主穿好鞋走到他面前,深沉而坚定地说“要约翰的头”。希律王忙说“不行不行”。可公主提醒他“你发过誓”。国王忙哄她“我把国家的一半给你,或者给你最大的钻石、白孔雀什么的”。可公主坚决要约翰的头。国王知道这不是开玩笑了。他颓然地坐在宝座上。而这时,一直都想杀约翰的王后趁机把国王“司死”的戒指交给士兵……
莎乐美依在井沿上倾听着。少顷,一个盛着一颗人头的银盘子出现在她面前。莎乐美疯了似的扑上去抱住约翰的头,忘情地亲吻起来……同时又深情地说:“世上没有一种东西像你的唇这么红。你真美,你是我惟一的爱人……”她边亲吻边哭起来,又说:“海水河水啊,都淹没不了我的爱情。我是个处女,是你夺了我的贞操,你点燃了我的情欲,爱的神秘比死的神秘还要大。除了爱,我什么都不管……”
听着莎乐美的哭诉,我们被震撼、被感动着。是的,这即便是一种残忍的自私的爱,也是那么的感人,感动得让人心魂摇颤。应该说,这要比那些空洞的、泛泛的善行,更真实、更能触动灵魂。我想,这也许就是唯美主义的艺术宗旨和它独有的魅力之所在吧。
而且,在这里我们不可以用现代人的道德观念来评判两千年前的莎乐美公主。道德,尽管也是“人为之”的,但它是社会强加给人的,它是会因时因地而变化着的。
下面,我再从一般心理学角度做些分析。
其实,莎乐美公主对她叔叔希律王杀她生父、娶她母亲一事,不可能完全不知情和无怨恨的。也能想象到,这种怨恨以及必然的厌恶——从前意识到潜意识,很可能埋藏在心底很久了。这可能使她人生的整个底色显出灰色调;并且,她有揭橥这“隐秘”的愿望。她为什么不理睬年少威武的卫队长。而执意追求被囚的约翰呢?约翰是先知,无疑对颐指气使而精神匮乏的公主是一种吸引。约翰对国王和王后“乱伦”的揭露与咒骂,正好替她揭穿了那隐秘、帮她发泄了心中的郁闷。这让她痛快无比。然而,约翰的詈语也损害着莎乐美的自尊。因为在“杀父和奸母”一事上,她不可能只作旁观者。听到约翰的詈语她又痛快又自愧。这种刺激加强了她对约翰的“追求”欲望。这里既充满少女的爱欲,又掺杂着公主的蛮横气……于是,当追求遭到拒绝、爱欲糅进自愧时,蛮横在绝望中便引动了杀机……况且这“绝望”里,还另有比约翰的拒绝她更严重的因素——那就是她厌恶希律王叔叔对她的纠缠开始了——这是她既羞恼又完全没法摆脱的。缘此,在少女的本来就十分复杂的心里添加了一串火苗
——这样看来,前意识和潜意识也是相通的。
应该说,剧中莎乐美的这段独舞是颇有艺术凝练度的。这既能表现出莎乐美的自美自持又能表现出她心中的复杂与疯狂。可以想见,这是其他任何表演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效果。
希律王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突然。一时间,他觉得莎乐美简直是个怪物。尤其是王后希罗底对女儿的行为还大加赞赏,希律王的妒火渐渐变成怒火……而这时,莎乐美公主继续哭诉着:“约翰,我亲了你的嘴,我嘴上有一丝苦味儿——这是爱情的味道吧?听人说,恋爱的味道是苦的……可是,这有什么要紧……”
希律王一回头,只见莎乐美正搂着那颗头颅亲吻。他明白了,即使他把整个王国都给了她,他也占有不了了她。希律王眼里露出凶光……这时,莎乐美看到了那只曾杀害过她父亲的手,又向她举起了屠刀……
此刻,月亮躲进云缝,世上的一切又归于沉寂。
无疑,像《莎乐美》这样的唯美主义作品,并不是以现实以社会学为生命底蕴的。而是要以美学和人学,引领艺术风骚。对于我们这个有几千年“文以载道”和“讲伦常”传统的民族,对这样的作品难免有许多陌生与障碍。
——然而,这些“故事”却始终震撼着我们。
该说,这样的作品及艺术主张,对于我们是具挑战性的。以往,我们是闭着眼睛、甚至是违心地排斥着人家。这无疑是错误的。我们有责任认识和学习之,解除那些陌生与障碍。其实,不过是多读几本书,多思索一些问题而已。关键是我们要打破“想当然”,敢于去想、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