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河,难忘的岁月

2009-07-27来克勤

世纪桥 2009年4期
关键词:干校机务营区

来克勤

柳河五七干校校部离当时的绥化地区庆安县城70多华里,离哈尔滨市约250多华里。刚去柳河时。庆安县城到柳河的道路泥泞。我们背着行李,踩着车辙,趟着积水,进行“小长征”。虽然脚上打起血泡,累得筋疲力尽,但都咬牙坚持着,没有一个人掉队。校部到山上各战区的路也常常因为降雨中断,这时,各战区要组织人员到山下背粮及生活必需品。后来,全校会战,修了校部通往山上各战区的几条路:延安路、向阳路、抗大路,改善了当时的交通状况。

柳河五七干校建校初期,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特别是新建的营区,蓝天一顶,荒原一片。雨天,外面下大雨,帐篷里下小雨,放在床铺下的鞋都是湿的;雪天,有人冻得戴着皮帽睡觉,不少人把砖烤热,包上毛巾当热水袋取暖。几年中,我们挖了地窨子,盘了火炕;踏着带冰碴的泥水,建了拉合辫及棍加泥的房子;有的营区还逐步修建了木丝板房甚至砖瓦房。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些……

岁月如梭,40年过去了但是,柳河干校宿舍炕洞毕毕剥剥燃烧木桦子的爆裂声、用半截废柴油桶做的炉子被火烧红,散发出桦木的气味、以及一些年龄大的同志因患气管炎、肺气肿而不停地咳嗽声,年轻的战友睡梦中唱几句“柳河水、翻金浪……”的情景,至今仍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柳河地区有可垦荒地8万亩,原省委农场开垦了0.5万亩,其余的已经沉睡了多年。据说,有的地方连在日伪时期日本开拓团也没能开发出来。在片片沼泽、塔头中还经常能碰到布满了杂草的当年排水用的壕沟。

那时,我在六营机务排担任排长。我们与一营、三营等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营区的机务部门,秋天上冻前抓紧烧荒,用拖拉机牵引开荒犁日夜开荒;开春后耢雪耙地,进行播种。经常在地里啃着压碎的冻窝头、带冰碴的咸菜充饥。深夜,野外狼群时有出现,有时前边不远的林子里边还升起一、二枚信号弹;夏天,中耕锄草。看到刚开垦的土地上,长出了大豆、水稻、小麦及杂粮,我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秋收时,收水稻的“珠江一号”和收旱田的联合收割机,像军舰一样在海洋里行驶,景象非常壮观。在不适合机械作业的地块,“五七”战士、知识青年拿着小镰刀紧张地收割。我们机务排的同志也常去体验生活。记得我第一次割麦子时,不小心镰刀把脚面割破了,鲜血直流,但包扎一下又接着干活。地里战友们的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让人心情振奋。

刚到柳河时,我们六营没有电,早晚做饭、学习等都靠点油灯照明。不久,在兄弟营区的支持下建立了发电室,由我们机务排管理,并负责进行营区的线路架设及照明灯安装,以及发电设施的管理维护,因此,我们排的战友成了全营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后来,从校部架设过来高压线路,六营的用电问题彻底解决了。

几年来,柳河五七干校开垦耕种土地1.5万亩,粮食总产1995万多斤,自给有余还上缴了国库,并且种植了蔬菜、发展了畜牧业。柳河创业中的筑坝开荒、林海伐木、砬子山采石、风雪踏查以及开发土门子等战役,成为新五七战士人学教育和向外地参观者介绍经验的范例。

难忘贫下中农的深情厚谊

为了加强对知青的再教育,并指导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干校除了原来的农工外,还从农村聘请了一批素质好的农民作指导。我们称他们为贫下中农老师。他们有的担任干校各级相应的领导工作,一般都与我们劳动、学习、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至今还保持着联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旧社会苦大仇深:许多家庭曾为生计给地主扛活,饥寒交迫、做牛做马,有的父母被逼死,有的卖儿卖女,有的被日本鬼子抓劳工,九死一生。他们对共产党、对新中国无限热爱,对我们这些知识青年也格外关心爱护,对我们充满了期望。我们六营机务排的贫下中农老师,长期从事农机工作,业务技术娴熟,常常手把手教我们,与我们一起下地耕作,一起进行农机具的维护保养,难活险活冲在前,经常带病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受到大家尊敬。

在劳动中,我们与工农群众的感情接近了。记得1969年秋,雨水很大,在我们六营水田附近居住的农民金大镇、徐他宽的房子被洪水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我和另外一名知青,涉水赶到那里,帮助他们把粮食和贵重的东西搬到屋里炕上,并在门口值了一夜班,直到第二天清晨涨到门槛前的洪水渐渐退去。这两位朝鲜族贫下中农十分感激我们。他们两家和我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柳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们有时邀我们去品尝一顿朝鲜族的小菜,有时为我们端一碗用糖煮的山丁子。

柳河干校为进一步密切和附近人民公社的关系,紧密联系贫下中农,在政治上、思想上、生产建设上帮助周围的人民公社。为让五七战士老老实实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但组织学员插队落户,还鼓励各营区到农村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干校利用从庆安县往柳河架设输电线路的机会,为两个公社的生产大队拉上电网,还为一些农村打了深水井。我们六营机务排经常深入附近生产队,帮助翻地、收割和搞运输,有时还深入农户,访贫问苦。许多没有出过深山,没有看过火车的农民,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欢迎,我们也更加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

难忘老干部的身传言教

柳河五七干校从1968年5月6日成立到移交哈尔滨农垦管理局的10多年里,在干校参加劳动锻炼、培训的干部——五七战士9000多人,知青1100多人。在这些干部中,有许多是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土改时期及抗美援朝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老革命。他们久经考验、战功卓著。他们中的许多人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迫害,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这些老干部都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理想执着追求。建校初期,他们与我们知青混合编队,同吃同住同劳动,像父兄一样关心照顾着我们。他们按照干校的要求,所谓“自选高温点”、“带着问题炼”、“自找苦吃”,参加了干校多次大的劳动战役,打了多场硬仗,致使许多人劳动严重超负荷,甚至出现伤病。许多人还把全家迁到了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物质匮乏、缺医少药的柳河,致使一些五七战士家属专业不对口,无法安排工作;子弟因师资不足,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他们决心亲身实践毛主席关于要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的有关教导。按照干校的要求,所谓“吃小米、爬大山”、“路线分析”、“解剖世界观”,有的抗战期间在南泥湾开过荒的老同志,剖析了进城后做了“官”,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贪图安逸,这次走上五七道

路,又回到了群众中来,焕发了青春。有的十几岁就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同志,在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的最艰苦日子里,在敌人心脏地区执行任务时,是革命群众保护了自己。解放后当上官,忘记了阶级兄弟,来到柳河后,与群众感情近了,想群众事多了。有的曾进过延安抗大的老同志在回忆中说,很小就给地主放羊,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后蹲机关、住高楼,离群众越来越远了,如今来到柳河,又拿起了放羊鞭,被群众称为“老羊倌”,心情很不平静。在柳河期间,老干部的身传言教,让我们看到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们不怕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不断追求革命真理,探索经济建设规律的精神,他们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厦的坚强支柱,值得我们的尊敬与爱戴。

难忘在实践中的理论学习探索

柳河五七干校在办校过程中,提出按“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要求,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也组织“五七”战士、知识青年用不同形式看书学习。那时,许多人都坚持了刻苦自学。由于办校初期,条件艰苦,早晨“天天读”、晚间“战评会”,大家有的背靠行李卷,有的坐在铺沿上,同志们轮流朗读学习材料,或者一起议论,谈学习心得体会。

那时,干校劳动强度大。我们这些城市来的青年,早晨五、六点钟就下大田铲地,下水田薅草,干一气儿活才去田间地头吃早饭,又常常是下大田前还要早起一会儿,在营区修路、种菜,致使有的人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行军路上,一有机会就能打起瞌睡。我由开始在水田池埂上走都怕掉下去,到后来能够踏着泥泞,扛起200斤的粮食袋子通过跳板飞快运到十多米高的粮垛子上;由一个人走农村夜路都感到紧张,到有时隆冬季节脱谷,遇到了脱谷机械较大零部件损坏,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顶着漫天“大烟炮”,踏着膝深积雪,一个人深夜背着120斤的零件,穿越深山老林,走十几里到山下校部翻砂、加工,并立即返回山上工地。回想起来,对于一个城里长大的青年学生,这个跨越是不小的。那段时间,我常常早起,靠在行李卷上,借着帐篷小窗口的光线,大量阅读农机使用、维修及农业等方面的书籍,还读了毛主席和马列的部分著作。在柳河那种艰苦环境中的学习,使我一生养成了求索的习惯,因为以后的学习条件,总比柳河好得多,所以我特别珍视得到的每一次学习机会。我们六营机务排有三台东方红链轨拖拉机,其中一台是推土机,另外,有一台铁牛胶轮拖拉机,两台联合收割机,一台水田收割机,还有配套的农机具及车床。我们机务排的战友,个个能征善战、刻苦钻研,是和谐大家庭。每年我们不但提前完成在营区内各项农机作业,还能支援其他营区及附近农村的农活。我还带队为我们营推了养鱼池,并为一营、三营等推了晒麦场。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保养、维修一般都由我们自己负责,每年农机具冬检我们营都最早完成任务,多次受到领导表扬。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磨练,使我们不断成长和成熟起来。我的人生足迹,与柳河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紧密相联。

1971年我在柳河干校入党,1972年经推荐上了大学,离开了柳河。后来,又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987年由组织选送到中共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系统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学习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几十年来,我在多个岗位上,认真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大学教师的经历,使我受益尤深。改革开放以后,我参与组织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即1977级、1978级的考试、判卷、录取、培养各项工作,如今,他们都成为了共和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到黑龙江省政府机关工作后,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的方针,组织我省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在外省市“黑龙江知青”和“黑龙江籍人员”的优势,为全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做贡献。结合工作实践,我先后在省政府理论研究会上发表了《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省委《奋斗》杂志上发表了《加快发展我省大豆产业的思考》,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了《要认真履行工商监管职能,切实维护好食品市场秩序》等多篇论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干部教育培训的体系、内容、方式、方法日臻完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继承发扬“抗大”精神,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当年柳河的知青,如今许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许多人成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许多人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大家都在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柳河,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在那里度过了令人难忘的岁月。现在,仍有不少人常常回柳河聚会,探望留下的战友和当年的贫下中农老师。那暖融融的阳光、寂静的山林、火红的野百合、雨后的彩虹、流淌的柳河、被开发的良田、袅袅的炊烟,及原来校部的四合院,是那么熟悉、亲切,牵系着那段岁月的一个个日夜、一件一件往事……

(本文作者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干校机务营区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信息化在智慧营区建设中的应用
部队“小远散”营区异常声音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运用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提高营区安防效能
风险矩阵在民航机务维修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被文在寅削权的军情机构啥来头
现代培训理念在机务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作家协会“文革”记趣(续二)
全国总工会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
1968年:中国“五七”干校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