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至与天贶

2009-07-24常建华

老同志之友 2009年11期
关键词:时记真宗封禅

常建华

五月的夏至节和六月的天贶(kuànɡ)节,是继端午之后的两个夏季节日。此二节规模不大,各有特色。

夏至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公历6月21日或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其后白昼渐短。古人认为这时阳气至极,阴气始至,由于夏至的这些特点,被视为节日。

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来防治小麦虫害。明清方志记载了民间在夏至举行秋报、食麦、祭祖活动的情况。

夏至以后,气候转热,古人有“夏九九”之歌,反映出最热的时候是在三九、四九。更为古老和流行的计算热天的办法是用伏日。根据《史记·秦本纪》可知,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就创立了伏日的计算方法。伏的确定是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各十天,叫做“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之时。伏日有一些习俗:一是用冰。《唐会要》记载,夏至日颁冰及酒,因酒味浓,和冰而饮,类似威士忌。二是伏日吃汤饼,即汤面。《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家家煮汤面吃,是为了辟除邪恶。三是利用防暑降温器具。《清嘉录》说三伏天人们使用蕉扇扇风,用苎布、麻布、蒲鞋服饰,凉席有草席、竹席,有称作“竹夫人”的竹枕、藤枕。四是纳凉,以打发伏天暑热。人们往往泊舟水上,斗牌、听清唱、说书,借乘凉行乐。

天贶

天贶节是宋真宗利用道教巩固统治的产物。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兵南下,形势危急,宋真宗在主战派寇准等人力劝下御驾亲征,被辽兵围于澶州,遂订立澶渊之盟议和。此后真宗无意对辽用兵,景德四年大臣王钦若向真宗献策:不用兵而以封禅“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续资治通鉴》)。即真宗君臣针对契丹人敬畏天命的信仰,用封禅、得天瑞神化宋朝,震慑辽国君臣,使其打消南侵念头……

所谓天贶节,即天赐节。真宗时代制定的天贶节,政府要休假一天,禁屠九天,停刑一天,官员到道观行香,京城上清宫等处还要建道场。

宋以后各朝天贶节虽非官府法定节日,但在民间一直流传。从明清地方志记载看,农历六月六日已形成民俗节日,其主要事项是:

曝衣晒书。夏季晒物是古代传统,画卷、衣服、缎匹、图章、书籍,每遇到晴朗的天气都要晒,从农历六月一直晒到八月。

做酱造醋。清代《三农纪》说:“六月六日为六神交会日,取水停新净瓮中,一年不臭;是日水造酱、醋,腌物,久不坏。”

食俗。有食馄饨、马齿苋及鸡粥等俗。

祭祖祀神。祀蜡神防止虫害,以保作物度过灾害严重的夏季。

浴猫犬。人们注意动物的健康,有浴猫犬之俗。明嘉靖《昆山县志》说:“六月六日,浴猫犬于河,去蚤。”《清嘉录》说:“六月六日,狗埃╤uì)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人也同作物一样到了生命转换期,所以有成年礼俗,而且为保命度厄也要为小孩洗浴。嘉靖《建宁县志》强调:“六月六日晒水至温,沴(lì)小儿,谓不生疮。”

(作者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7月(上)预告:七 夕

猜你喜欢

时记真宗封禅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论北宋真宗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空竹
一只玩具熊的心灵独白——评高源的《一只熊的时记》
《一只熊的时记》创作谈
一只熊的时记
一席话救百人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