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县委书记梁若皓的文化情结
2009-07-24吉建军
吉建军
他成功地运用“文化力提升竞争力”的应变生存模式,使山西安泽县快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闻名全国、享誉国际的生态名县、千年古县。他的名字在山西政界、文化界掷地有声,不仅仅是因为他被誉为“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功勋书记、山西“十大文化创新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深邃的学术思想、超强的执行力以及勇于实践、敢于冲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和魄力,令人折服。他就是县委书记梁若皓。
梁若皓的执政作风令人印象深刻。在基层领导工作的岗位上,他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理论和改革理念,文化强县战略的付诸实施,就是他这些理念的一个生动写照。
如今的安泽,已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临汾的后花园”,其辖内乡土风情、访古探幽、狩猎垂钓、红色追踪等一个个旅游项目的成功开发,象梧桐吸栖凤凰,引来了大批外地投资者,也使得络绎不绝的观光游客流连忘返。
安泽变了,变得美丽而多彩,变得深刻而厚重。记者循着这变化的轨迹。感知着梁若皓那不同凡响的魄力。
定位文化品牌即核心竞争力
安泽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蕴藏面积达1944平方公里,总储量约247亿吨,煤层气贮量4400亿立方米,另有铁矿、瓷土和紫砂土等稀有资源。然而,安泽人对于其他能源丰富的县市的发展模式并不羡慕:煤炭资源丰富,也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开采,而应严格按照发展新型能源工业的要求,突出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建设生态循环工业园区。
安泽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是山西最好的。境内河川纵横、空气清新,占国土面积67.2%的森林覆盖率令人羡慕不已。安泽也因此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森林公园。以这样丰富的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其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业对软环境的要求也近乎苛刻,而且还必须有相当的知名度。那么,怎样才能让世人知道安泽、了解安泽呢?这是梁若皓上任伊始就给自己出的第一道难题。
他在深入基层对县情进行了广泛调研,反复缜思之后,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发展思路、“435”发展战略和“六抓”举措。“酒香也怕巷子深”。安泽要提升知名度、扩大开放度,就必须发展文化旅游业,从绿色生态入手、打荀子文化品牌;必须确立“大开放、大引进、大合作”的理念,“深挖文化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结构优化,占领发展制高点。随即梁若皓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实施他的“新政”。梁若皓说“宣传荀子等于宣传安泽”,让人们在了解荀子的同时也了解了安泽。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荀子在安泽诞生。作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奠基者,荀子曾对儒、道、墨、名、兵等诸子百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继承,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受到中国历代文人的推崇。为了考证荀子的故里,安泽县委书记梁若皓同县里的许多工作人员一起,匆忙奔走在“考证”的路上。他们10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查阅历代史学名家有关荀子的生平考证,最终确定了荀子是“赵国伊氏人”,伊氏就是今天安泽县的冀氏镇。现在的中学、大学语文教科书已经对荀子是古赵国伊氏人(今山西安泽)有了定论。
以“荀子”为文化载体,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但这一主张开始并未得到多数人的理解。尤其在全国各地大刮“文化节”风的时候,安泽要举办荀子文化节,当然不会成为众推之举,说什么搞文化不能当饭吃,不如开发煤矿来得实在等,甚至连一些资深学者也奉劝他“适可而止”。重重思想阻力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梁若皓苦口婆心,反复统一全县上下的思想。并四处奔走,大力推介开发荀子文化的时代价值,因为他深知:单靠挖煤不会走得很远的。煤炭资源会越挖越少、甚至枯竭,而文化资源的挖掘却恰恰相反。
梁若皓说: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竞争形态。由最初的“武力竞争”转为“经济竞争”,进入“后经济时代”又表现为“科技竞争”,但最终,必将转化为“文化竞争”。文化的作用和力量,越来越不可低估。文化产业,不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而且在国内也正日渐成为强大的新兴产业,是与科学发展相联系并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潜力产业”。而在安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如何抢抓历史机遇,巧做人文资源文章,达到“后发先至”的目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尤为重要。
如何立足文化优势,加快发展,有了这张迅速提高竞争力的底牌,为了尽快富民强县,梁若皓便开始着力“筑巢引凤”。
2006年9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届中国(山西·安泽1荀子文化节发布会,接着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全国摄影大赛、全国书画大赛、全国对联大赛,荀子文化高层论坛等好戏连台。在2008年10月第三届中国(山西·安泽)荀子文化节上。在梁若皓的导演下,他们在全国首次举办了规模宏大的祭荀大典。“荀子故里、神奇安泽”就像天际间闪烁的一颗璀璨明星,一下子成了足以让世人瞩目的文化名片。安泽,一个过去鲜为人知的山区小县,转眼间成了大江南北人所共知的文化名县!
紧接着,一波高过一波的妙手之笔,环环紧扣地运作起来。他们把荀子的思想理论梳理成册。并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荀子故里话荀子》系列丛书编撰出版问世了;大型电视剧《后圣荀子》进入了拍摄阶段;与陕西卫视《开坛》栏目联合。制播的《安泽开坛论荀子——“善恶之间”》大型专题访谈节目影响全国;向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申请的首批“中华千年古县”也申报成功了。在提高安泽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同时,他们机敏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依托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开始大力发掘人文底蕴。把荀子文化品牌,打造地越来越响亮。他们在专家的帮助下,构建起“一个核心、四大板块”的生态文化旅游新格局,全力做出了“太岳圣境、天然秀色、荀子故里、神奇安泽”这篇大文章。厚重斑斓的文化底蕴,红黄古绿,熠熠照人,为绚丽灿烂的山西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响荀子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泽人富了,然而文化精神家园不能贫穷。
2007年安泽成功申报为中华“千年古县”。但是,千年古县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呢?为此,梁若皓多方请专家考察研究论证。安泽,曾因北依九大镇山的霍岳(又名太岳山)而冠名“岳阳县”1300多年,直到1913年,湖南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一首“岳阳楼记”而闻名于天下,故国民政府将岳阳楼所在的巴陵府改名为“岳阳县”,却将山西的“岳阳县”更名为“安泽”。史载安泽也曾有楼,但现在不能再叫“岳阳楼”了。安泽建“望岳楼”便成了题中之义。江南有四大名楼。全国有十大文化名楼,那么安泽的望岳楼建什么风格,有无可能让其成为“全国第十一大文化名楼”、使安泽跻身于全国的历史
文化名县呢?
这是梁若皓给自己所出的第二道难题。为此,梁若皓先后请多家设计单位设计图样。并几次赴京求教中国古建大师修改图纸,力求从建筑风格上做到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为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梁若皓没有让县上出资,而是动员社会捐赠兴建。2007年11月11日上午11时破土动工之前,他们组织了一个现场捐赠活动。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内就募集回各界捐款429万元。2008年10月,“望岳楼”主体工程竣工,巍然耸立在安泽县城东部的沁河岸畔船型巨岩之上,与荀子园遥遥相望,成为安泽的又一大文化亮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文化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梁若皓认定,要从文化产业发展中寻求强县之路。让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荀子的修身、荣辱、儒效的富国思想,这和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不谋而合”。梁若皓激动地说。显然。在致力于荀子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的进程中,梁若皓俨然已成为荀子思想研究的“专家”。采访过程中,梁若皓那种为事业任劳任怨。对工作一丝不苟、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在他的带领下。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去年,安泽县财政收入3年翻了一番半,达到3.7亿元,连续两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临汾市17县市第一。不仅如此,安泽还成了全省和谐社会的典型。全县104个行政村中,有98个行政村20年未发生过刑事治安案件,该县的民事调解率达98%,近3年没有发生一起到市级以上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梁若皓说:“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百姓,百姓才会认你;把百姓的事当大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愿景充满希望又任重道远
在梁若皓的影响下,安泽正迈着扎实的步伐前进。
荀子文化的兴起,生态环境的优化,使昔日的贫困山区县面貌焕然一新。安泽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周围关注的目光,来自长治、晋城的游客蜂拥而至,就连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客商也慕名而来。
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布艺、根雕、盆景、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的全面繁荣,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安泽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深入发掘唐城秧歌、和川道情、马壁八音会,以及腰鼓、花鼓戏等民间文化,加快麻衣寺塔、郎寨塔等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步伐。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安泽的投资环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各类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并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安泽的新农村建设更显“亮点”,每年县财政拿出1500万元建设新农村,全县村村建起了文化广场、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将达到70%,“十一五”末将提前5年全面完成第一轮新农村建设任务。
山西的人文旅游资源像煤炭资源一样丰富。然而山西的文化旅游业却无法与煤炭产业相提并论。为什么会这样呢?梁若皓深谙其理:因为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不同,属于长线产业,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而现在干部任期有限,谁也不愿意干在任期内见不到效益的事情,而且往往是“一任领导一本经”。那么,如何才能使潜心选定的发展思路成为后任的继续?
这是梁若皓面临的第三道难题。他视安泽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资源为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在谋划未来发展上,不搞急功近利、不图眼前功绩,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健康持续。始终把制定科学规划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来抓。为了更好把安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从去年开始,安泽率先启动了《安泽县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九大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此举开启了山西省县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之先河。
在谈到今后安泽县的发展时,梁若皓充满信心地说:荀子文化博大精深,荀子不仅是安泽的骄傲,也是山西的骄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要把荀子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如既往地进行挖掘整理,全力推介,使其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据悉,安泽将在未来两三年里,财政投资5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3到5亿元,全力打造生态和荀子两张文化“王牌”。目前。荀子文化研究会已经成立,荀子文化博物馆和太岳革命烈士陵园即将开工建设。我们深信,荀子文化将会成为推动安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