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我校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的对策研究

2009-07-24路光友李昌凤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年6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对策研究

路光友 李昌凤

摘要:山东理工大学结合本科教学评估提出2010年自主开发网络课程600门,资源库总网络课程达到3000门的目标。本文详细论述了为完成这一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硬件建设、软件设置等对策研究,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平台 精品课程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1-0044-03

为实现我校2010年自主开发网络课程600门,资源库总网络课程达到3000门的目标。从2007年初我们逐步完善了学校多媒体综合平台的服务功能,不断改革多媒体教学,在研究多媒体教学和课程适应性上,积极探索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方法。搭建课程资源库综合服务平台,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为主要内容,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同时制(修)订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及管理办法,这些工作的不断完善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改善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活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一方面影响了我校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为解决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优质教学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2007年3月,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库的升级工作,并申请了域名。如何使优质教学资源在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中心在技术支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库的开发、日常服务器维护、网络课程的申批与实施、校内精品课程网络化,以及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情况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等等。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在校内推广应用过程中得到学校各部门及广大师生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致使学校教学资源在平台应用中取得初步成效。

1.硬件设施的搭建

为了满足访问量和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从2004年开始,我校每年持续增加在硬件方面的投资。近几年来,我校先后购买了5台服务器,使硬件条件完全满足了现在网络教学需要。在服务器的配置方面,我们对服务器的配置、性能以及安全性做了一定的要求,配置了高性能的SAS RAID卡,充分保证了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数据资源的安全性。为了满足我校网络教学不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我们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购买UPS不中断电源,防止意外断电对服务器及数字资源造成的损失;(2)购买软硬件防火墙,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3)增加在存储设备上的投入,满足网络资源不断增加和备份的需要。

2.软件平台的设置

我们选择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是开源并且性能优秀的REDHAT Enterprise Linux AS Release 4;数据库为Oracle Database 10g;网络服务器为Apache;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处理,安装了系统补丁,增强了安全性能。网络教学平台采用主流的基于SUN J2EE的三层架构和开发技术。同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应用规模大、管理人员少的现实情况,尽量使平台的管理和维护方便可靠。

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做好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系统数据的初始化工作。初始化数据包括教师和学生用户数据、课程分类数据、课程名称及其主讲教师数据、系统设置数据等,以上数据由主讲教师添加,或者由管理员后台预置。为保证在校教师和学生无需注册即可登录系统,教师初始用户名为教师的编号,学生初始用户名为学生的学号,两者初始密码分别为编号和学号,为了安全方便,师生进入系统后可修改密码,并在平台和资源中心进行实质性的操作和应用。

当按照上述操作进入网络教学界面以后,点击课程展示可以浏览我校主讲教师的开课情况,除了非公开课程,都可以随时进入课程观摩学习。积极倡导教师在网上申请网络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在网上申请选课,广大师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通知公告、教学邮箱、教学博客、问卷答疑等模块随时可以互动起来,所有模块的功能都可促使我校师生在网络平台和资源中心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3.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搜集、添加

(1)在教学资源中心我们已提供了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十一个门类共2097条教学资源信息,在教师备课、做课件时作为参考资料,据统计以上这些资源已经下载了574人次,已浏览了3367人次,其中理、工学类下载了401人次,浏览了1802人次,理、工类下载人次占总下载人次的70%,浏览人次占总浏览人次的54%。

(2)资源类型库存有195870条记录,包括音频、动画、图形/图像、文本、网络课程、视频、清华同方课程及部分国外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其中清华检索就有17208条记录,众多资源类型的信息为师生在网上备课、学习提供了方便。

4.关于精品课程

教务处在2007年5月份曾以教务函(2007)49号文关于院部精品课程建设及推进“教育在线”系统应用的通知要求:按照“建成一批,带动一片”的思路,首先要求所有级别的精品课程必须使用“教育在线”,然后逐渐面向全校课程铺开。把“是否使用教育在线”作为申报精品课程或申报上一级精品课程的条件之一。至此,我们建立了数十位教授、教学名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库,这些优秀教学资源在全校师生学习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关于网络课程

为了推进院部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上网,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在2007年1月份曾两次在教学平台上发布通知,并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1)制定推进院(部)级精品课程及教学资源上网的相应政策与措施,对网络课程进行项目管理。

(2)购置Web与资源服务器,升级“教育在线”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收集并购置部分教学资源。

(3)畅通各多媒体教室的网络,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优质的环境。

(4)通过专家讲座让老师接受网络教学,同时通过部分课程上网。

(5)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让老师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备课——授课——评估——提高”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第一课堂、网络课堂、自习、考核等立体式开放性教学模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完全共享。

(6)通过对网络课程的不断培育,形成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良性梯队建设。

经学校评估合格者按教学研究项目进行管理,同时挂接到山东理工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以形成第一课堂、网络课堂、自习、考核等立体式开放性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评审,有122门课程列为山东理工大学第一批网络课程,43门列为山东理工大学第二批网络课程,目前资源中心共有168门我校教师的网络课程,这些网络课程从课程简介、师资队伍、课程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实验教学、学习指导、参考书目、测试与练习、视频教学、互动教学等模块都设置的比较齐全,已浏览50人次以上的有22门,浏览300人次以上的3门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浏览人次达1483人次。

(7)在网络平台通知公告模块中,管理员预置了各个层次用户的信息,通过点击不同的下载内容,就可分别获取管理员、教师、学生以及资源中心简明用户使用手册。便于教师和学生浏览和下载,为师生的平台应用提供了方便。

二、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情况

做好调查问卷,摸清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的应用情况,2008年3月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已经开通一年多了,中心整理了两份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教师按照任课教师的近11%,文、理科教师各占50%的比例发放;学生按照在校生人数的1%,文、理科学生各占50%的比例发放,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的主要问题的侧重点分别是:

(1)了解教师当前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应用情况的问题,其中最多每周一次登录两个网站的34人次,占实交教师调查问卷的24%;在网络课程上连续工作1小时以内的42人次,占实交教师调查问卷的30%;网络课程、视频、清华精品课程等资源类型对教师备课帮助最大;教师们经常使用教学大纲、教学讲义、课程资源等模块进行教学活动。

(2)了解教师在网上和学生互动的问题,网络课程开通以后认为在网上开展答疑讨论、批改作业每月安排一次的67人次,占实交教师调查问卷的48%;以上工作的开展时间一般选择与网络课程开设时间同步的42人次,占实交教师调查问卷的30%;有62人次选择喜欢在网上给学生发有关课程的学习、辅导通知公告,占实交教师调查问卷的45%;有66人次选择提倡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占实交教师调查问卷的47%。

(3)对于鼓励教师尽快实现网络教学的激励机制采用哪种办法比较合适的问题,有55位教师选择增加工作量比较合适,占实交教师调查问卷的40%。有42位教师选择一次性奖励比较合适,占实交教师调查问卷的30%。

(4)了解学生当前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是:最多有29人次选择每月只有一次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仅占实交学生调查问卷的12%;不知道和从来不上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的学生有154人次,占实交学生调查问卷的48%。

(5)了解学生在网上和教师互动也很有见地,有108人次喜欢任课老师在网上发有关课程的学习、辅导、通知、公告,占实交学生调查问卷的46%;99人次赞成有选择的部分课程平时作业提交,占实交学生调查问卷的42%;有98人次认为开通网络课程并与教师在网上开展答疑讨论、批改作业越快越好,占实交学生调查问卷的42%。

三、探索促进我校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对策

有措施没有一定的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政策再好,没有措施也很难保证把事情办好。为使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充分利用起来,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探索促进我校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的几项对策:

1.激励政策和监督机制相结合促使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1)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应共同组织启动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总体要规划近三年在网络教学平台内建设完成多少门网络课程。申请立项的网络课程应是按学院培养计划,应于申报年度内开设的课程,而且是院级合格课程,网络课程必须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助教学活动。教务处和教育技术中心共同负责考核各教学单位网络课程计划和执行情况,每年对执行情况在网络平台上向全校公示。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建设、立项管理和技术服务。教务处组织专家根据山东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验收指标进行指标验收。

(2)鉴于我校已有168门网络课程在教学平台上,教务处和各院、部应将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的情况纳入课程质量评估范围,定期对教师的学校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网上已开设的课程,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按选项要求达到合格的,学期末每门课程奖励40~50个工作量。

(3)每两年定期进行网络教学成果的评选,对获奖的网络课程可推荐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获奖结果在年度评优或职务、职称晋升中作为相应的参考材料。

(4)对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以及课程资源(如PPT课件等)建设方面成效比较突出的教学单位或个人,在录制精品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关多媒体设备上具有优先使用权。

(5)在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比中,同等条件下应首先考虑教学效果好的网络课程。

(6)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问卷调查、课程点击次数统计、答疑讨论次数的统计以及学生座谈、定期评比的方式,对网络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7)确定一定数目的上网课程(如每学年40—50门),下拨经费(如4000元/门)进行基本建设,要求这些课程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每学期的教学日志和课程教学讲义放置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同时开通网上答疑。教师与学生在平台上开展课程的教学交流,并随教学进度实时更新。网络辅助教学的开展应达到学校的有关要求,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将对各学院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辅导答疑和教学交流互动情况进行动态公布。

(8)为了确保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建议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期由专家进行网络课程教学考评,考评依据可参照山东理工大学网络课程教学考评标准。

2.探索网络教学的几种可行性手段和方法

(1)探索把必修课课程分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必修课课程的四分之一学时实行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由专家、师生网络听课、课堂听课并结合调查问卷最终作出评价。

(2)为满足师、生利用网络教学,在网上实现教学互动的要求,中心在收到开课申请后将分批处理教师的开课申请。并利用假期做好网络教学准备。学校将为参与网络辅助教学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学校所有可供上网的公共场所将优先为其开放。主要地点包括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机房、实验实习中心计算机实验室等,各学院要积极做好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教务处将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动态公布可供学生上网的地点及时间安排。

(3)建议将每两年一届的教师教案展评放到教学平台上,展评时在平台上发布一个通知公告,师生在任何地方都可在平台上投票评选出自己最满意的教案。并将历届的优秀教案汇编起来添加到资源中心的资源类别里,逐步形成学校自己风格的优质教学资源供大家共享。

(4)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管理员应充分利用网上调查问卷,获取教师和学生的相关反馈信息,调整和完善网络教学管理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课程通知、课程问卷、答疑讨论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改进网络教学。今后要把各部门与教学有关的通知、公告等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使大家养成一个要学习上平台的习惯。

3.注重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1)积极配合人事处对我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2)对45岁以上60岁以下在岗教师的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中心应用的操作培训工作也十分重要,虽然难度比较大,但中心应充分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采用多媒体现场讲解、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指导、培训后要及时了解教师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培训方案。培训要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孔凡胜,李立群.高校多媒体教学与课程适用性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1):23-24.

[2]谭建辉.论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3):25-26.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对策研究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