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职高幼师美声歌唱教学质量
2009-07-24李美君
李美君
摘 要: 职高幼师学生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歌唱训练来制造自己的嗓音乐器,这既能提高学生自己的演唱水平,又能为以后的幼儿歌唱教学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本文从练好呼吸、注意咬字和运用混声等方面阐述了职高幼师美声歌唱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 职高幼师 美声歌唱教学 呼吸 咬字 混声
职高幼师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学生将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大多数学生将从事幼儿教育。因此,职高幼师学生需要接受通俗、民族和美声等唱法,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并为幼儿歌唱教学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我们接受美声的传统是主张声情并茂地歌唱,不主张为声音而声音地歌唱,因此,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而是否进行正确的歌唱基础训练,便成为能否真正掌握美声特有的“味道”的关键。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是美声唱法的基本要素。呼吸是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这声音通过共鸣腔体把它加以扩大和美化,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如果没有呼吸,没有共鸣,嗓子的运用也就不存在。因此歌唱者在考虑问题时不能只是考虑一个问题,就像要练呼吸时而只想呼吸,其他问题都不想,那会是徒劳无功的。歌唱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职高幼师美声演唱的基础训练中要注意科学性和灵活性。
一、练好呼吸是前提
人离开了呼吸就无法生存,歌唱离开了正确的呼吸,其他任何技巧就都无从谈起。我们说歌唱的呼吸和人们自然生活的呼吸是有差别的,其实这种差别在人们刚刚出生还是婴儿时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观察熟睡婴儿的呼吸,是原始的、自然的、平稳的腹部呼吸,这正是我们歌唱所需要的。而现在有相当多的初学者,一吸气就胸腔上提、脖子发紧,这样歌唱,听的人唱的人都非常痛苦。其实正确的呼吸他们也是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惯把好的状态打破了。歌唱呼吸的训练也就是某些肌肉群的训练。吸气肌肉群包括从前胸往下,主要是两肋、腰部周围,甚至到后背。以“打哈欠”的状态来引导歌唱的吸气,会形成很舒服的吸气。而呼吸肌肉群的工作其实就是迫使吸气肌肉群的放松,它的力量比较强,同时也借助了大气压力的作用。我们生活中感叹的“唉”“啊”,打喷嚏都是呼气肌肉群的工作。我们训练呼吸的过程,其实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比如我们抬一件重物,往往是先吸一口气,横膈膜上提,在吸气肌肉群的迫使下声门关闭,气息憋在上胸,并且由于小腹不断地往上加强力量。这是呼气肌肉群的力量,促使咽部及整个颈部肌肉更加用力逼迫声带去挡气,以达到往下用力和小腹往上力量的平衡。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于是重物被抬走了,完成了生活的需要,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呼吸中歌唱力度的需要。
美声唱法的呼吸是自然的、科学的、艺术的,是以深呼吸为动力,要求气吸到什么部位就从什么部位产生支持力来唱。歌唱的支持力来源于吸进气以后,吸气肌肉群还需继续工作,不能放松,继续保持吸气状态,使呼与吸形成对抗。有了这个对抗,我们就可以做到用最小的气息消耗唱出最大的可能性来,从而把声音规范为一个型:圆润、饱满、明亮、通畅。
二、注意咬字是基础
语言是歌唱的灵魂。歌唱乐器区别于其他乐器所独有的特点就是语言。自然界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而只有人声歌唱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这是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够奏出的。可见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而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又取决于咬字和吐字的自然性。说起咬字,很多初学者都会认为那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殊不知咬字不正确问题在我们的声音训练中是最频繁最复杂的。地方方言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譬如北方人说话口腔比较大,而南方人说话口形基本不变,有的方言舌根音又很重。这些都会影响咬字的规范性。与方言相比较,那些在懒散、急躁、紧张情绪下产生的影响都属于间接影响。在懒散状态下的咬字,口腔位置容易偏小,在急躁情绪下的咬字,口腔位置又容易偏大,而在紧张状态下的咬字会改变正常自然的演唱状态。为了达到美声唱法的要求,我们必须规范他们的咬字,从而使口腔形成良好的习惯。
其实在咬字时,心理上要有一个字的整体感觉,绝不能像唱戏那样把一个字读成三部分,例如:“花”字,不能读成h—u—a;“连”字不能读成l—i—an等。美声唱法来自意大利,意大利语言的特点是强调音节特性。因此,我们在不失中国语言特点、字音的清晰度情况下,把字化成双音节来读,既能保持美声唱法的吐字特点,又能具有中国语言风格。例如“花”字,在保持整体感觉的同时,可以分成两个音节,即:hu—a,这种分音节读字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即使分两个,在心理上也一定要保持字的整体感,千万不能把字支解了,否则也会听不清。另外,闭口音的字,不能在子音上保持时间过长,否则母音就会闷住,声音就会出不来。好的咬字的感觉就是用字去抚摸自己的唇、齿、舌、腭等的感觉,或者喷、谈、吹、吐的感觉,或者是要具有出字点的感觉,同时要有气息流动的感觉,当然喉咙内要自然放松,不参与咬字的工作。
三、运用混声是关键
美声唱法中混声运用的科学性已得到全世界的一致公认。混声,简言之,既指在歌唱中嗓音运用的真假结合,又指共鸣腔体不在局部而采用混合共鸣(整体共鸣)所形成的一种发声类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真声假唱,假声真唱,真假结合,天然无痕。美妙的歌声,高、中、低音域演唱自如,音色浑厚纯美,高而不尖,低而不空,音量大小控制自如,这正是运用混声的功劳。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歌声训练开始应以有呼吸支持的真声为基础,男声在真声的基础上混以假声,女声则强调混以真声,这种真假声混声的歌唱是歌唱声区理论的核心,只有运用这个理论进行声乐的启蒙教学才能很好地解决发声技术困难和障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嗓音得到健康发展。对于学唱歌的人来说,单纯用假声或单纯用真声演唱,都不能胜任歌唱艺术的需要,更不用说有难度的歌剧片段了。一般的歌声需要一个八度到两个八度的音域,歌剧片段则要求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才能胜任。所以,必须把真声和假声混合起来,才能完成复杂的歌唱要求。意大利美声唱法能将有限的自然音区用真、假、混合的科学方法大幅度扩展,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在声乐艺术上指挥的创造。用混声来练习和歌唱,可以使幼师学生的声音充满活力和迷人的音色,这是获得良好声音的重要途径,并且可延长幼师学生的歌唱生命。
(一)混声运用训练应该多听、多想、多模仿。
混声的运用不同于呼吸和咬字,呼吸和咬字比较具体,而混声的状态比较抽象。它是属于声乐艺术能力的高级能力,在把握和运用的过程中比较复杂。这种能力是在声音状态比较成熟稳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初学者不能过多地谈,否则就会像空中楼阁一样,声音的概念永远也无法建立。一般来说,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和头腔共鸣多一些,但不失少量的真声和下部共鸣,使高音明亮而有力度;唱中、低音时,真声成分和口腔胸腔共鸣逐渐增加,也掺入适量的假声和不失去头腔共鸣,使声音柔和圆润。要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混声唱法的音域宽广,音色和音量的变化要控制自如,具有纯正的音色和良好的共鸣,有利于清晰地吐字和表达不同的感情变化。我们在混声运用的训练中,应多听、多想、多模仿。这对于初学者和有些基础的人都是适用的。多听即多听国内外知名歌唱家的声音。多想就是想想自己的声音,找出共性和个性。多模仿就是在练习中,心里一直想着自己喜欢的歌唱家的声音,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其实人声音色是受审美爱好的影响的,我们每想到一位歌唱家,听觉就会出现记忆中的一种混合音色的声音。这就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声音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们对于诸多歌唱家的声音不能全部喜好,要有所选择,有所追求,取众家所长,避众家之短,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例如,有的人喜欢萨瑟兰清亮剔透、华美淳厚的混声音色,有的人喜欢卡拉斯丰满流畅、灵活柔美的混声音色,但两者绝不可能兼得。人有七情六欲,因而人声色调也是五彩缤纷,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选择一种自己能够达到的,作为自己追求的混声音色。建立混声音色的概念,我们的声音便能够更加规范更加时尚,从而做到“真声不炸,假声不虚,上下统一”。
(二)科学进行“u”“i”母音的训练。
“u”母音的用途极为广泛,它包含了以软腭之上的上部共鸣和以软腭之下的下部共鸣。在训练中,该字母也较难练习,因此应及早下手。“u”母音有四个优点。一是可将口腔自然打开;二是可使软腭抬起咽壁有力;三是可使喉位低下稳固;四是打开了面罩,训练时间由高音开始做音阶下行练习,并结合“u”母音一同练习效果更佳。
“i”母音是女高音极易掌握的字母,但同样的字母教法也各有所异。在美声唱法教学中一般主张声音圆润、宽厚,因此,“i”母音不宜唱得过尖过亮,甚至在一定的音域可将口腔打开,大量地运用鼻腔共鸣、颅腔共鸣为声音润色。还可以根据训练的需要变化各种辅音,如“ni”、“li”、“mi”等。在“i”母音掌握之后便可以用“i”母音带唱“io”、“ia”等。一般来讲,幼师女生由于受天生条件的影响,中低声区一般很虚弱,音量很小,缺乏中低音的能力,也就是发真声的能力很弱,声带的重机能被遏制了,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失去整个中低声区。所以对于女声的训练应注重在中低声区发展她们的重机能,即混以真声,在真声的基础上练假声。也有一部分女生低声区的真声较好,但容易带得过高,到了中声区重机能仍能起主导作用,于是变成了轻机能状态。由于没有真声基础,就会出现虚的声音,但到稍高一些的音又能唱出带有亮音的髂声。这样声音的高中低分成三节,里出外进,歌唱十分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可让学生从有亮音的假声用“u”母音往下唱。此时,喉咙是打开的,像打哈欠一样,用气息支持着。即使完全是假声也没关系,声音往下唱尽量保持假声感觉。如果喉咙确实是打开的,喉部不受外来压力,轻重两种机能就会发挥作用,慢慢地会混上声音。有了这种感觉之后,在真声的基础上再逐渐往下滑唱,同样也可以在中低声区逐渐形成真假混声的歌唱方法。
(三)把喉头稳定在适当的位置。
我们唱假声时,喉头由自然向上移动改为自动向下移动,并且能够和真声的喉头位置接起来,使喉头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不动。所谓适当的位置,就是喉头与整个喉腔的比例正适合于唱出高音的混声,也适合于唱出低音的混声在打哈欠的位置上。这时,咽腔正好打开,软腭也适当地提了出来,这时发出的高低声音都比较统一均匀,这就是混声。这个喉头的位置就是适当的位置。有些人唱低音时喉头向下用真声,唱高音时喉头向上用假声,出现了两截音色不同的声音,低音区浑厚有力,高音区虚而无力。还有的人声音有三截:低音用真声,中声区想用混声,可又混不好,到了高音区突然变成苍白无力的假声,喉头强制向下,但又控制不住,声音虽然保持宽窄统一,但音色不动人,声音不统一。
当然混声的训练还有共鸣腔的打开及混合母音等方法,用“混合母音”是歌唱发声的技巧。它不仅能够使母音“圆化”,给声音润色,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而且能够调节共鸣状态,扩展音域,统一声区都离不开“混合母音”的方法。当然这些训练方法也必须能够因人而异,不可照搬。
混声的运用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即真假声的比例:低音区可完全使用真声来歌唱,其主要用的是胸腔共鸣。中声区真声的比例是随着音阶的上行而递减,相反,高声区假声的比例已经明显大于真声。
在生活中,有的习惯往往不是歌唱中所需要的,而在歌唱中所需要的常常是生活中不习惯的,没有过的。同时每个学习美声唱法的人,他们的性格、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嗓音条件都有所不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这就体现出美声唱法训练的复杂性。但是即使再复杂,我们也必须把握好呼吸、咬字的基础和混声概念的规范性,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否则必将欲速不达。其实学习声乐与学习其他学科是一样的,都会从一个不自然的过程发展到自然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总之,我们只要认真指导学生多动脑去思考,多用耳去听,学生在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勤学苦练,循序渐进,就不难训练出美妙的声音来。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陈云飞.浅析学习美声唱法的几点要求[J].大众文艺(理论),2008,(11).
[3]刘雪松.浅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发声与吐字[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4]郑顺女.美声教学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8,(12).
[5]赵华.浅析美声歌唱中的头腔共鸣[J].黄河之声,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