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多元化
2009-07-24龚丹
龚 丹
摘 要: 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减小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决定扩大内需,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技术投入、促使产业升级和转型等,加速改变过去粗放式增长的经济方式,缓解已形成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在加大调整结构投入的同时,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的转型教育的新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给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产业升级迫使产业技术人员的升级。
关键词: 职业教育模式 必要性 多元化 职业教育
2008年到2009年,可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特殊的日子——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大量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中国的高等教育机制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茫茫的失业人群中失去了就业的方向。于是很多人选择了毕业后先参加职业培训,将诸多理论课强化成实际生产技能,充实的理论基础加上现有的一技之长使得他们有了足够的底气面对就业市场,职业培训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于是有人质疑: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需求?
下面是二者的比较:
职业培训大多由社会力量自主招生、自主教学;职业教育通常是教育部下的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表格里的数据让我们觉得“职业培训”的需求有理由成立,甚至还会让人觉得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去职业教育学校拿个不值钱的学历,还不如目标明确,用最短的时间和精力参加职业培训,然后快速就业。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十一五国家战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说现今的职业院校要发展就必须多元化,学历教育不仅要与职业培训相辅相成,还要突破传统职业培训,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国内外合作办学、城乡合作办学,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
一、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必要性
1.职业培训。这种形式大多在最后以考核鉴定为标准,目前需要取证的技术培训大都由劳动部门在办,不需取证的培训大都由行业操办,职业学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空间受到制约。
2.校企合作式。订单实训是其最大特点:先确定市场,然后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定向委培的产品订单,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弊病。订单实训培养的学员既受到企业的欢迎,又能实现高薪就业,并且它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3.国内外合作办学。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最近职教系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4.城乡合作办学。城市中职如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生源难题,尽管招生计划规定了接近6比4的普职招生比例,但在初中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在目前普通高中受青睐的升学倾向下,城市中职学校的办学空间趋小的势头已经显现。而农村职校则由于各种资源的匮乏,面对巨大生源而无力承受,两者结合不失是解决生源问题的一种办法。更重要的是合作办学是城市职教和农村职教的桥梁,对于整个中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如何办好、落实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首先,众所周知,“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词。它可以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它们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都有区别。具体说:职业教育下的中职学生除了有基本的生存技术外,还应该对新技术有适应性,且对质量安全经济和时间也有意识和概念;除了基本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具备科学和逻辑思维外,还应具备全局与系统、整体与创新思维的迁移能力;除了有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行为规范外,还应具备社会责任感、自信心和成功欲等。如果搞清楚了这些,那么职业教育的意义就相当深远。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能以简单地灌输技能为目的而忽略技术工人应有的素质教育,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潜力的员工。英国上世纪40年代的职业教育就是忽略素质文化教育后失败的典型案例,其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素质是如此低下以致影响整个企业的文化和长远的发展,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只配在地摊上销售。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给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加强内涵建设,是当前必须正视并付诸行动的现实问题。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也需要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近年来中职生的生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最初的文化课优等生转变为文化课程的丢弃者,导致进入中职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般将人的认知特点称为“多元智能结构”,包括音乐节奏智能、自知自醒智能、自然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在这8大智能中,中职学生有一大智能处于绝对的劣势——逻辑数理智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现今的中职生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低下。针对这样的群体,先前的职业教育方法显得无得要害,既不能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也无法培养其基本职业能力,因此必须改革。
我们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我们推广项目引领式课堂;“企业需要什么样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的口号,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国式的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应运而生——以特定产品为载体的课程,强调能力本位,强调实践。课改后的职教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实训课,但并非不上或否定理论课,而是取舍理论,围绕实践展开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从原先的储备知识转化为知识的建构。总之,职业教育的道路决不能重走学术教育、高等教育的老路,那是行不通的。
职业培训和校企合作是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培训和合作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尽可能地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然而真正的零距离是很难达到的,我们只能减少距离,因为学校不是实训场所,再逼真的项目和环境也只是模拟,正如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几点建议中强调的:必须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这是职业培训与校企合作的关键之一。同时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可以分阶段、分地区完成学业。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为员工量身定做,同样的专业可以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时间以员工的工作为主,有的课让员工到学校上,有的课则请教师去企业上;有的课安排在白天,有的课则安排在晚上或早上,实现半工半读的工学结合模式。
再次,多元化后的职业教育还面临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适应时代的职业技术人才,必须造就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伯乐”。在无法快速改变现今大多中职教师从高校课堂走向职校讲台的现状时,一方面学校可以从企业引进专业人才任教,另一方面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生产实践,确保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职业院校完全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更为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最后,观念问题。政府需要制造积极舆论氛围,年轻人不愿意做工人,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发现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占5%。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不到15%。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年轻人不愿意做工人,已是工人的又想转行。工人技术素质低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一样的机器为什么做不出一样的活儿?同样的手表配件,在我国的工厂与在瑞士的工厂组装,为什么质量不一样?同样的轿车部件,中国的厂家组装出来为什么和原装车相差很远?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职业技能人才素质决定中国制造未来,政府导向尤其重要。
以上仅是我对现今职业教育需要多元化和如何在多元化后开展职业教育的几点想法与思考,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期待职业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上海,2008.
[2]李琦.中职新课改.京华时报.北京,2009.
[3]何秀超.职业教育天津模式的启示.人民日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