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因个性张扬而美丽诱人
2009-07-24黄玮
黄 玮
摘 要: 培养人的创造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一个人的个性,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作文是最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指导中,引导学生找回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个性化 教学策略
小学生天真烂漫,对事事充满好奇,他们渴望自由,向往轻松自在的生活,可现在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压抑了他们的天性。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结果,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模仿大人语气,说一些老气横秋、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的话,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作文,老师常常让学生刻意“体验生活”,临时“寻找生活”,甚至不惜挖空心思地“制造生活”。于是,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有什么用,这样写作文就成了一件苦差事。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希望学生像记者、作家一样写作,要求学生们的作文,内容有意义,立意高尚独特,语言简洁优美。而学生的表达能力总是和老师心目中的好作文差距很远。因此,面对作文,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快乐——自由表达的快乐,而是焦虑——怕写不好作文,怕受到教师的批评。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得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作文的目的应是:第一,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第二,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一句话,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
鉴于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进一步地更新观念,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
一、从习作时间上把写作的自由还给学生
陶行知主张学生:“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社会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事为友,并且向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学生可以随身携带纸和笔,当一些美妙的句子突然冒出来时,可以快速记下来,这些是最生动的语言,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学生在生活的万花筒中,尽情地捕捉自己喜爱的镜头,将自己的感受跃然纸上,他们感到写作文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一块说心里话的快乐园地。这样的写作没有负担,没有约束,更没有奉命而写的感觉,学生们乐意写。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从习作空间上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注重鼓励学生放胆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很重要,而内容、语言都是其次的。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即可。
1.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提供多种类型的范文,还应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所有阅读积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范文对话,与平常积累的作文素材对话,与别人的写作思路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作文规律,决定借鉴的内容和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反而会促进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2.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运用表演、歌唱、音乐、绘画、游戏的形式,运用调查、参观、采访、通信、讨论、讲演的方法等。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对班级、学校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注重写好“日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就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而且多数人写日记事先并没有要发表的想法,因此其内容是非常个性化的。指导过程中切忌把写日记异化为课外的“记叙文”或“读后感”训练,否则,学生就会觉得不堪重负。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三、改变观念,重赏评价
创新教学强调评价要有赏识性、激励性,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更多的肯定、赞赏、表扬和鼓励。更多地看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创造出一种善意的、和谐的环境,使学生产生热情向上的信心,从内心产生学习愉快的情感体验。
作文既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一些语文教师生怕学生看不到自身作文的不足,以为教师的“纠谬”能够立即化为学生的能力,必须点点滴滴指出才安心,否则就怕被指责批改不负责。其实这种做法是忽视了作文本身的综合性、整体性、模糊性、差异性和独创性,忽视了作文主体的主观情绪。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平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即使文章缺点很多,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挖掘其“闪光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去写,就会有进步,这样一来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喜乐,提高写作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让他们始终希望在胸,豪情满怀,动力不减。同时,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
“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特级教师周一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伟.小学作文教学新思维——小学语文教研专家柯孔标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4,(6).
[2]徐礼邦.小学开放性作文教学的优势与教学策略[EB/OL]力邦在线http://old.blog.edu.cn/user1/12977/archives/2005/94929.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