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培育

2009-07-24吴小东

考试周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教育方法审美中学语文

吴小东

摘 要: 语文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审美 因素 教育方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均是语言美、意境美的典范之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审美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描写山水风光、花鸟鱼虫的佳作,这些以自然景致为审美对象的作品,或状其形,或绘其色,或拟其声,无不形象、鲜活,具有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品味这类作品,一幅幅或壮美或优美的画卷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展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和感染。碧野先生的《天山景物记》就是一篇成功的范例,作家满怀对祖国大好江山的热爱,将他在天山所见到的美好景物娓娓道来,可谓形彩各异,美不胜收,天山之美如在眼前。

优美的体态、动人的情感、崇高的心灵所反映的人之情态美,是教材审美因素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陌上桑》中有一段对人物的精彩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形象生动,仪态风流,再现了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体态美。而表现人物情感美、人格美的文章更比比皆是。如《屈原列传》中屈原忠贞不二的爱国思想;《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终生怀念与追求。

劳动创造的艺术美是教材审美因素的又一方面。它们大都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得以表现。而且现行教材中加了不少插页,使部分艺术美以摄影或绘画的形式得以再现,既有其自身美,又都融入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其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是独特的巨大的。教材中的艺术美涉及以下方面:

1.意境、形象美

形象包括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意境则是由意象构成的自然美。其不仅具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而且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一个极富美学意义的艺术形象,他不仅自然素质与众不同,就是其心态、行为方式等也极具特色。这一形象总括了当时病态社会中的国民劣根性,成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代表。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气势非凡,形象生动,情感浓烈,个性鲜明,是典型的意境美。

2.建筑、工艺美

美的建筑和工艺从来都是人们欣赏的对象,《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所表现的建筑美,《核舟记》等所表现的工艺美等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劳动创造等不无裨益。

3.音乐美

一方面,作为艺术美的分支,音乐美作为审美对象被欣赏,如白居易《琵琶记》中对音乐的精彩描写,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规律,音乐美在古典诗歌中以强烈的节奏感、谐美的音律和音调得以表现,同样给人以心理和生理上的快感。

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只要认真挖掘必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读,是语文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叶圣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美读,并指出:“美读得其法,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利用美读,首先可以感知教材中所包容的情感特征,获得“第一印象”。如读《听潮》,可以感知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示一个壮美与优美相统一的大海。这种情感上的冲击,能唤起学生用“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把握对象,从而和审美对象达到情感上的高度统一,“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叶圣陶语),进而在美读中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性感知。

2.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性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形式各异的美。因此,我们应该挖掘生活中的“美”,表现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从自然美中看出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力,在人文美中欣赏人们的精神美。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作品,重新感悟生活。这样,学生在完善自己见解的过程中,内在创造欲望会明显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会进一步清晰完善,进而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随着认识的深化,情感的提升,学生的新思想不断丰富,导致创造美的行为,也即写作的产生。

3.在活动参与中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因此,组织课外文学活动小组,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是运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有效补充。课本尽管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毕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美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美育的容量,在有限的语文教学中显得更加有限,而且课文作为文学作品,毕竟是间接地反映生活,要学生真正“领悟”美,局限于课文显然不行。何况,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更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创作素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组织文学社开展征文、演讲比赛,以浏览、笔会、创作讲座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正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健康的道德情感,从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教育方法审美中学语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